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有關調查表明,中國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10%,中國成為老齡化人口的大國。據全國老齡委預測,2015年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年均增長1000萬人左右。但由於中國養老產業相對滯後,養老政策尚未完善,中國人的養老焦慮情緒在逐步加重,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將父母送至養老機構的行為是不孝的。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需贍養比例逐年遞增,但年輕人為實現人生理想,多數選擇去一些工資水平較高的城市打拼,從而導致了空巢老人比例的增加。
第二,有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底,全國擁有保險保障的養老機構僅約10%,換算成床位大約只有50萬張。同時,目前我國養老機構與醫院銜接程度不高,管理和護理等專業人才缺乏。看到這種現實情況,子女們也無法放心將父母送至這樣的養老機構中去。
第三,我國自上世紀50年代就建立了“養老金”制度,但時至今日這一制度仍遠未完善,還存在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退休年齡標準等養老政策頻繁的改革等問題,增加了不確定性風險,降低了公眾的養老預期,加重了養老的心理焦慮。
要改善公眾養老焦慮,就應當正視人口老齡化,改善對於養老產業的偏見,了解不同時期養老政策,選擇不同的養老方式。近年,我國政府對於養老產業進行了大力扶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眾對於養老問題的焦慮,具體支持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其次,建立公開、平等、規範的養老服務業准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再次,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建適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學習、娛樂、健身的老年公寓、養老院、敬老院,鼓勵下崗、失業等人員創辦家庭養老院、托老所,開展老年護理服務,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養老環境和條件等。
隨著國家對於養老產業的一系列大力支持,養老產業已成為社會的“朝陽產業”,新興的養老社區已經在逐步成型,積極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問題,全力應對人口老齡化,讓老年人從心理到生理需求都得到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