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振興的關鍵還是在於深化體制改革,尤其是國企改革。雖然總體來看國有企業數量在減少,但是存活下來的國企多為體量大、影響範圍廣、涉及職工多的大國企,或是央企,轉型改制艱難。
從龍煤集團的例子就能窺見一斑。2008年,黑龍江省推進各地國有煤炭企業資源整合,在重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四個重點煤礦優良資產的基礎上,組建了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龍煤集團。後煤炭行業不景氣,龍煤集團上億級的巨額虧損下要養活的員工多達24萬人,人工成本占公司總成本的47%,勞動生產率卻僅為全行業平均水平的34%,人力資源分布極為不合理。
針對龍煤的困境,政府擬拿出30億元資金進行救助,但明顯難治本,輸血的同時“失血”仍在繼續,造成了極大的社會資源的損失和浪費。
龍煤集團這樣的老國企在東北並不在少數,雖然體量各異,涉及的員工數量不等,但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整個東北的國有企業都處在艱難的轉型期。
東北國企的資源壟斷性地位也嚴重制約了當地民營經濟發展,上下游民營企業對於國企體制存在依賴,在國企經營困難時也受到很大衝擊。東北私營企業數量雖然在增多,但規模仍然偏小。
而且,由於體制僵化,東北出現大量人才外流的問題,加上人口結構老齡化,人才緊缺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國企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關鍵著力點
此次東北的三年滾動計劃,政府的大量資金除了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會部分用於解決國企改革過程中職工的安置問題,以合理引導勞動要素流動。但顯然,僅靠政府“輸血”是難以實現經濟再次振興的。
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東北作為中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經濟仍然在依托資源產業、中低端製造業和大型國有企業的拉動,正處在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不足和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轉型陣痛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傳統的資源型地區通過轉型發展以獲得經濟的騰飛是非常困難的。如德國的魯爾區,美國的匹茨堡以及美國的底特律,都經歷了漫長的經濟轉型過程,其間都經歷了經濟增速的大幅度下滑、結構的深度調整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失。
以美國的匹茨堡為例,20世紀初期,該地區人口達到60多萬,但隨著經濟的衰落,目前該地區人口僅為原來的一半。
東北地區也面臨著同樣的狀況,大量的人口流出就是源於經濟的衰落和體制的制約。因為人才和資本都會自然而然地選擇經濟發展好、體制機制順暢的地方。
而體制機制變革方面,國企改革首當其衝,是解決東北經濟發展問題的核心。
大力推進國企的分類改革,引入市場機制,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可能成為東北經濟突破困境的關鍵著力點,牽一發動全身。這一過程中進一步理清政府責任關係,促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經濟再次繁榮的治本之策。
東北經濟發展受到長期積累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以及所有制結構的影響,正處在艱難的轉型期,經濟穩增長壓力巨大。隨著相關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東北進入了新一輪的發展期,長期積累的問題需要一定時間來消化和解決,可持續發展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