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到實踐層面,首先,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需要按著“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要求,創造更多的制度環境和機會加強港人與內地的交流,讓香港居民參與到國事中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建立港人真正的主體意識,將香港人的身份意識由地區居民意識轉為中國公民身份意識。譬如民建聯所提出的允許港人自願服兵役問題,如果適時加以推動,將有利於構建“一國兩制”下港人的國家認同,有利於促進港人從地區居民向國家公民回歸[6]。還有人建議在珠三角地區設立港澳青少年交流培訓基地,並安排熟悉外交工作的專家學者不時來港舉辦講座,向大專生和中學生講解國家的對外關係及發展戰略;推動港澳與內地青少年的科技交流活動,包括讓中小學生參與科技訓練營、項目比賽、研討會及交換生活動等[7]。這些建議均有利於兩地青年之間身份之間的相互溝通、認知,有利於國家認同的構建。
其次,要幫助港人完成真正的自我敘事,找回“真正自我”。特區政府要在文化層面正視殖民歷史,澄明殖民歷史的本質,從文化和意識層面宣布殖民統治的非法性②,包括對文化符號要頂住壓力,積極加以祛除。香港部分民眾對所謂的“集體回憶”的留戀,甚至反對遮蓋郵筒上印有的殖民地色彩的英國皇家徽號[8],反對祛除恥辱性地名③,恰恰說明仍然殘留的殖民時期的文化符號痕跡會造成港人對殖民主義仍然存在的誤認。所以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不僅要引導民眾注重和反思殖民時期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要還原港人作為中國人的歷史,重新找回港人完整的精神文化史的敘事權利。只有當香港在新的歷史環境中(回歸以後)修正對公民“象徵身份”以及對歸屬感迷失的認知,才有可能找到和確立真正的“自我”。
再次,在自我救贖層面,香港社會要重新建立“包容”而非排他性“自我”。香港經歷了100多年的殖民統治和近代不同尋常發展,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嶺南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相互滲透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中國與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殖民與本土文化、商業與非商業文化並存和交融的狀況。香港文化的“含混性”或“不明晰性”恰恰證明香港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包容品格,讓文化之間變得可交流,能夠達成共識。香港文化上的多元化得益於其長期以來的寬容環境,而“寬容代表了一種持續”[5](P63)。多種文化在香港的寬容文化環境中彼此競爭,但這種競爭應該是良性的,這樣才有利於豐富和發展香港的文化。但是香港回歸以來,我們看到香港的社會運動頻繁,推動香港社會運動的文化和價值缺少了過去的寬容,多了政治上的對立與衝突。究其原因,所謂“普世性”的西方文化霸權還在作祟,混亂了港人的“身份”,撕裂了兩地民眾的聯繫和感情。這些顯然與香港文化的寬容精神相悖。
總之,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需要引領港人解決第二次遇見“自我”的問題。這個新的“自我”,不再是被殖民者,而是一個融入中國復興大潮的新主體。當前,香港面臨著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新機遇。該戰略貫穿亞歐非大陸,兩端連接最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和最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討論和熱烈反響。中央政府應當鼓勵和推動特區政府以“適度有為”的姿態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握機遇、凝聚共識,團結香港社會各界別、各政團齊心協力,在國家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共同將香港的優勢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以獨特的方式參與國家發展,並從中大獲裨益。”[9]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港人重新熟悉真正作為中國人的“自我”,而非西化的帶有殖民色彩的“偽自我”:要與那個真實的“自我”對話,從而掌握自我敘事的能力,完成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是港人自信心恢復和建立的過程,也是香港真正完成回歸的過程。馬克思在1843年《致阿爾德諾•盧格》曾說,人心目中追求自由的信心是需要被“喚醒”的,而“只有這種自信心才能使社會重新成為一個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崇高目的而結成的共同體”[10],當香港真正完成了這一過程,我們才能自豪地說,“一國兩制”的實踐在香港獲得了成功。
①港英政府早期辦華人公立學校的意圖在1950年3月8日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中已有清楚的說明:“政府方面表現出推進教育事業和開辦學校的願望,這是一種手段,意在‘安撫’當地居民,使我們的政府得到人心”。參見劉蜀永主編《簡明香港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出版,第123頁。
②需要注意的是,有人主張“去殖民化”首先應當“去自卑化”,不應當忽視、遺忘殖民史(參見許驥:自卑的去殖民化抹殺不了歷史,蘋果日報),實際上“去殖民化”不僅不是對殖民史的遺忘,相反是對殖民歷史的正視,無法正視其非法性,才是真正的自卑。
③據統計,香港有一千多個地名、街道名、學校名、建築物名是以英國殖民者的姓或名命名的。參見華衷:去殖民:香港回歸祖國十八年的省思,2015年9月23日。
參考文獻:
[1][法]弗朗茲法農:全世界受苦的人[M].萬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3]Dylan Evans.An Introduction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J].London and New York:
outledge,1996.132-133.
[4]生安鋒.後殖民主義、身份認同和多數人化——霍米•巴巴訪談錄[J].外國文學,2002,(06).
[5][美]霍米•巴巴.全球化與糾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專家.港人參軍不會很多[EB/OL].環球網,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5-03/5800650_2.html.2015-03-03.
[7]香港人大代表.建立機制讓港澳居民自願入伍[N].南方都市報,2015-02-24.
[8]周八駿.全球治理體制變革與“一國兩制”[N].大公報,2015-10-29.
[9]陳左洱.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EB/OL].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5/0921/3176807.html,2015-09-21.
来源:爱思想(本文鏈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97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