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最近國內一直在熱炒關於瑞士的一則新聞。稿子寫出來是很吸引眼球的:瑞士擬給每一位成年公民每個月無償發放2500瑞士法郎(兒童為625瑞士法郎),折合成人民幣則分別約為16800元和4200元。這在我們看來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6月5日公投的結果,卻否定了這一倡議,反對票達77%。
很多媒體得出結論:瑞士人民是很理性的。這不假。此前我和幾位瑞士本地朋友談及此事,他們均持鮮明的反對意見。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福利越高,稅收越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點,政治素養極高的瑞士人看得很清楚;第二,瑞士本身已是全世界物價最高的國家之一,若再使大量貨幣流入市場,則極有可能帶來通脹危機,進一步推高物價,綜合算下來,百姓或得不償失。但不管怎樣,這則消息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亦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心中對於瑞士人富裕而理性的“烏托邦”形象的認知。
不過,網絡輿論所構築的終究只是一種符號的神話。作為一個在瑞士生活了近一年的外國人,我想分享兩則關於瑞士的其他感觀,這樣或許能夠讓置身事外的人們有更準確的認知。一是租房的經歷。在日內瓦租房難是一個無論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談起來都十分頭疼的問題。原因並不在於房源不夠多,而是地產租賃行業有一條規則:租房者的月收入必須為房租的三倍以上。這個規則十分厲害,它基本上“確保”了中低收入的人幾乎沒有可能在這裡租到房子,或租到讓自己感覺有尊嚴的房子,從而也就確保了這樣的人很難在這座城市立足。二是就業市場根深蒂固的本土保護主義。基本上,無論任何工作領域、工作崗位,只要能雇傭到本國人,無論其能力水平如何,便基本不會雇傭外國人,即使是那些在瑞士接受過完整教育的人,也往往很難在畢業後找到工作,而更多流向鄰近的法國和德國。
這兩個細節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瑞士的富庶和瑞士人的理性,其實也有著另一張面孔,那就是相對保守的政治文化傳統以及幾近冷酷的人情世故。當然,這裡的“保守”和“冷酷”都沒有感情色彩因素。我所要強調的是,瑞士這個國家就如同其製造的手表一樣,有著精密的結構和冷峻的風格。通過設立種種極難打破的高門檻和高壁壘,瑞士人竭盡全力將數百年來形成的共同理念牢牢地凝固於這片面積不大的土地上。所以,當發生了“全民公投國家要不要給公民無償發錢”的消息時,我們要明白,這不是童話國度裡的美好願景,而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與社會根基的文化政治現象。這項倡議的提出,也並非如人們所想的,是“對窮人的無私關懷”。
瑞士這個國家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它不僅和中國不同,也和歐洲的其他國家不同。但不管怎樣,作為一個有理性判斷能力的現代公民,瑞士人有一點很值得學習,那就是他們縝密而冷靜的頭腦。這在有些時候看起來不近人情,可對於那些動輒就被一篇報道所影響的人來說,卻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優勢。
(來源:新京報;作者: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