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吳建民去世:中國外交不能失去理性聲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2 09:29:51


外交學院(沙河校區)陳毅廣場,數百名師生自發悼念吳建民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袁藝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中國外交失去了一個理性的聲音,而這個聲音,在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日漸高漲的當下,可能是彌足珍貴的。

  美國《僑報》6月21日載文《中國外交不能失去理性的聲音》,文章說,北京時間6月18日晨,中國著名外交家吳建民先生因車禍不幸去世。在中國的社交網絡和新聞媒體上,這一消息在過去兩天來一直占據著主要位置。實際上,無論是在中國外交的廟堂之上還是學院之中,吳建民先生都算不上是地位顯赫的人物。而如今他的逝世能够在民間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拋開傳播技術的因素,一方面是由於他親和的個人魅力,另一方面更是因為他所代表的理性外交的聲音。

  與中國許多外交領域的官員不同,退休吳建民先生非常樂於面對媒體,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這讓他在過去幾年中很快成為處在輿論中心的人物。包括《僑報》在內,很多中外媒體都采訪過吳建民。現在看起來,吳建民更像是一個他自身外交觀點的傳道者,正是這些“傳道”行為,讓他在退休之後才被人們熟知和敬仰。

  根據吳先生接受采訪、演講和撰文的內容,其主要觀點是中國應繼續韜光養晦,他引用鄧小平的話說,發展是硬道理,保持和平發展的勢頭,就是中國最大的利益。保持和平發展的勢頭,就是中國最大的利益。

  這其實是中國在上世紀以及本世紀最初幾年中一貫恪守的外交原則,并非什麼離經叛道的觀點。甚至,這些觀點如果在 10年以前提起,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重返亞太,與日本、菲律賓等亞洲盟國一道,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并在政治、經濟上對中國采取進攻性的遏制政策。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在這種形勢之下,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沒有韜光養晦的空間。再加上經濟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在過去幾年中,堅持強硬回擊這種圍堵的聲音越來越大,而且在國民中已經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很多民衆認為中國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是自上而下的。但實際上,參加吳建民追思會的多位外交和政治研究者都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其他政府決策一樣,都在嚴重的受到民意和輿情的影響。即使是官方背景的媒體進行選擇時,也會刻意選擇那些在民衆中間更有市場的觀點。在過去的若幹年中,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快速增長,這種情緒體現在外交領域便是所謂“鷹派”觀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