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多次辟謠之後,北京商住房限購的靴子還是要落下了。
界面新聞獲悉,最近兩天北京一些開發商接到政府通氣,商住房限購政策最終版本即將推出:要求購房人必須繳納北京社保滿一年,且名下無房。
在此之前,北京已針對商住房停止網簽多次辟謠。6月14日,有媒體稱北京市將從6月15日凌晨起,全面停止所有地區的商住項目網簽的消息。隨後,北京住建委相關人士對回應稱,“停止網簽”消息不實。
此後,火爆了兩周多的北京商住市場開始回落。數據顯示,北京商住市場上周共成交1289套,成交額為28.62億元,相比限購傳言時下滑不少。6月的第二、三周,北京商住市場曾分別成交3657套和3881套,成交額分別達119.15億元和81.74億元。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此前的傳言已經過度透支了商住市場,預料接下來會出現連續下滑。
不過中原地產分析師張大偉此前就曾分析認為,政府沒有直接針對是否限購直接回應,說明仍然有“限”的可能。據張大偉測算,雖然當下公寓類庫存在3萬套左右,但潛在供應非常驚人,約為21萬套左右,也就是說公寓的潛在供應大約可以賣10年(按照2015年前平均每年2萬套左右的成交計算)。如果這個市場限購,成交量跌幅將在80%-90%。
在北京市住宅市場裡,如今商住房比例越來越高。樓市白銀時代的到來,不少開發商把立足北京看作戰略核心,但供地逐年減少,讓無論住宅抑或商業的土地都遭到瘋搶。
在官方的定義中,商業用地做住宅開發本身就是一種打擦邊球的違規行為。許多商業公寓採用價格偏高的商水商電,且不通天然氣,購買時無法使用公積金,貸款額度一般最高也僅為房屋價格的一半。有分析人士認為,對商改住這類“擦邊球”行為的從嚴控制仍是調控趨勢。
與通州抑制大量投機炒作的初衷不同,逐步控制與調整,是眼下北京商住整體調控政策的出發點。事實上,近年來包括通州、昌平、門頭溝等地都對商業及公建用地提升了規劃要求,如分割散售的面積加大,要求開發商自持等,其目的在於還原商業及辦公產品原本的使用用途,同時減少因商改住產品激增,造成大量常住人口湧入區域的壓力。
作為北京唯一不受限制的房產投資渠道,商住市場長期受到投資者和剛需群體的青睞。最新消息中的一年社保和名下無房要求,相比此前通州版本寬鬆了許多。對於眼下剛需人口大量湧入商住市場的北京來說,這樣設計可以一定程度上達到控制投資行為、又不至於完全堵死剛需人群定居北京的大門。
(來源: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