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新型導彈護衛艦三亞艦,在演習中發射反艦導彈。(新華) |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舉世關注的南中國海仲裁結果7月12日出爐。有輿論擔心,這一不利於中國的仲裁結果,可能在南中國海掀起巨大波瀾,甚至引發軍事衝突。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13日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仲裁結果出台前,南中國海已經波詭雲譎。美國一邊要求中國遵守仲裁結果,一邊將“裡根”號航母和幾艘驅逐艦開進南中國海,意在為仲裁結果站台,警告中國不要在該區域進行“以大欺小”或進行軍事冒險。
中國則針鋒相對。7月5日至11日,中國以海軍為主,空軍、火箭軍等軍種參與,在西沙群島附近海域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大規模聯合作戰演習。
央視等中國官媒刻意報道了演習的“高規格”。比如,演習由來自中央軍委、海軍和南部戰區的四位上將主導,參加演習的包括轟6、殲轟7、殲11B等先進戰機,052D導彈驅逐艦、054A導彈護衛艦等主力戰艦以及沒有透露型號的潛艇;紅旗16 、海紅9防空導彈以及鷹擊12、鷹擊83等新型導彈進行了實彈射擊等等。
這場演習展示的信息包括:中國有決心、有准備在南中國海打一場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鑒於菲律賓等南中國海周邊國家的實力有限,有能力又有可能與中國進行這樣一場戰爭的國家,只有誓言要在南中國海維護“航行自由”的美國。
那麼問題來了,昨天出爐的仲裁結果會不會成為中美在南中國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導火索?答案其實很簡單:盡管中美雙方在南中國海劍拔弩張,但雙方直接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這是因為,美國并不是仲裁的當事方,它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動作主要為了展示其“世界警察”的老大形象,阻嚇中國不要試圖削減美國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而不是真要和中國打仗。
同樣,中國的軍事動作也是為了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國內高漲的“愛國主義輿情”展示官方捍衛權益的決心,目的也不是真要打仗,更不是要和美國打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