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8日電/近期,中國科技大學陸朝陽教授入圍英國《自然》雜誌評選出的十大“中國科學之星”,被譽為“量子鬼才”,是繼2015年其團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之後為中國科大帶來的又一顯著功勛。此外,陳宇翱曾榮獲“菲涅爾獎”,秦禮萍榮獲歐洲地球化學學會豪特曼斯獎,雷久侯榮獲首屆空間天氣科學青年創新獎等,眾多卓越人才鑄造了中科大雄厚的師資團隊。
人才資源聚集規模、質量和水平在地域上存在一定時空差,多數流向東南沿海地區。中國科大地處中部,地理位置並不十分優越,但其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卻毫不遜色,吸引了數百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圍者投身該校教育科研事業。中科大是如何引來“鳳凰築巢”,取得斐然成績,還要從其軟實力和硬舉措方面一探究竟。
科研環境成引力
很多“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回國之初頻繁被問“為什麼選擇中國科大?”雷久侯說:“源於純粹的學術環境。”
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結緣是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期間,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相同研究領域的訪問學者。
一次聊天中,該學者談起中國科大時說:“科大是所適合安心做研究的好學校”,他建議雷久侯去中國科大從事研究工作。適逢2011年中組部啟動“青年千人”計劃,雷久侯在遞交申請前到科大進行了一次順訪。“一見傾心,中國科大與我在美國的研究環境很像,校園不大,沉靜不浮躁。”雷久侯深思熟慮後,毅然選擇到中國科大繼續自己的科研事業。
學術環境就像樹木成長所需的陽光雨露,必不可缺。據資料顯示,海外科研人員在回國與否的選擇上最擔心的問題就是能否適應國內的學術環境。
中國科大果然沒有辜負雷久侯的選擇。“學術優先”是該校師生內心尊崇的普遍法則;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無障礙的學術合作以及以學術為中心的資源配置,處處體現著中國科大純粹的學術環境。
雷久侯從事空間物理研究,對高層大氣帶電粒子的實地觀測需要發射火箭或衛星,實驗成本高、難度較大,實驗室空間等離子體研究則是另辟蹊徑。僅憑借一己之力,建設實驗室的難度頗為艱巨。學科交叉是中國科大之特色,於是,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從事等離子體領域研究的曹金祥教授通力合作,聯合建立了中國科大空間等離子體實驗裝置。如今實驗裝置已初步建成,並成功獲得了一批最新實驗結果,並且部分研究結果已在POP、JGR等著名期刊上發表。
而與雷久侯不同的是,畢業於中國科大的袁軍華對母校始終存有高度信任。袁軍華入選“青年千人”計劃後,從哈佛大學回到母校。
還未回國,袁軍華就開始購買儀器,籌建自己在科大的實驗室。由於“青年千人”計劃配套經費落實有時間差,如果等經費完全到位,會浪費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而實驗室建設不能等。科大便給青年人才開辟綠色通道,預先“借”錢給他們。袁軍華深受觸動,“校內辦事都很方便,人性化的財務等支持系統,能讓剛回國的年輕人擺脫日常繁瑣事務,得以將精力全部投入科學研究”。
科大注重青年人才培養,該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說:“在科大,從來不會按資排輩,始終按照教學和科研成果對教師進行評估和激勵。我們會盡最大可能給予‘千人計劃’‘青年千人’等才俊最好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