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軍人,必須有一顆憂患的心。”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如是說。
|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2010年1月11日,西北大漠,呼嘯而出的攔截導彈刺向天空,幾分鐘後,地面指揮屏上一片標誌性的亮光閃起,攔截導彈成功擊中靶彈,我國首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獲得成功。一向沉穩的陳德明激動地跳了起來,揮舞著雙拳。
這一天,石破天驚,寄托幾代國人夙願、經歷數次起落的“大國之盾”終於鑄就。親身設計和參與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的陳德明回歸平靜,回到辦公室望著牆壁上的世界地圖,又在思考如何打贏下一場科研硬仗……
“就算豁出命來,也要幹成反導這件大事”
人民網-軍事頻道報道,“反導是戰略防禦的堅盾,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與沒有反導系統是完全不同的。”基地政委夏曉鵬告訴記者。
早在1963年12月,毛澤東在聽取戰略武器問題匯報時說,原子彈、導彈,如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的多,同時,我們又是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因此除搞攻擊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禦武器。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啟動了某項重大工程,並初步確立了包括反導攔截彈在內的攻關目標。
海灣戰爭中,美軍“愛國者”導彈將伊拉克軍隊寄予厚望的“飛毛腿”導彈截殺於高空,引發全球關注。
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陳德明時刻緊盯世界軍事科技前沿。他敏銳地意識到反導試驗的極端重要性,並開始帶領團隊自主開展了多項相關課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