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表現強渡大渡河場面的油畫。 |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中央紅軍通過彝民區後,即向大渡河兼程前進。早在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蔣介石即斷定紅軍必渡大渡河北上,因此飛抵昆明親自部署大渡河的會戰,命令大渡河沿線各地趕築碉堡工事,並調集十餘萬兵力,企圖將中央紅軍圍殲於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地區。5月中旬,他任命楊森為大渡河守備,“並以清代活捉石達開之川督駱秉章相勖勉”[1]。與此同時,蔣介石還兩次乘飛機到前線上空,利用通信袋向各部隊指揮官投下“手令”,指示機宜,進行督戰。
中央紅軍通過彝民區後,蔣介石判斷中央紅軍“必謀在雅安附近”與紅四方面軍會合。5月21日,他在給其駐重慶行營參謀團主任賀國光的手令中稱:此時,我軍的主要戰略,一是防止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二是防止中央紅軍西進西康。現在不必防紅四方面軍東回,而應防其“南下”。應令川軍第五路軍、第三路軍主力限期向邛崍、懋功、寶興一帶移動,而名山、蘆山、天全、雅安一帶應急派隊布防,阻止紅四方面軍南下。同時,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楊森第二十軍主力及第二十五軍一部向雅安、漢源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同洪秀全分裂後,率部在各地縱橫馳騁,使官軍震眩失措,防不勝防。1863年5月,他率部由雲南進入四川邊界,抵達大渡河畔。由於河水陡漲數丈,4萬人馬被阻於南岸,待水勢下落時,官軍已由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糧草不濟,進退維谷,唯有決一死戰。他向將士們慷慨陳詞:“吾起兵以來十四年矣,越險嶺,濟江湖,如履平地,雖遭難,亦常嚏而複奮,轉退為攻,若有天佑。今不幸陷入絕境,重煩諸君血戰出險,毋徒束手受縛,為天下笑,則諸君之賜厚矣!”他泣涕稽首,激勵軍心,誓於死中救生,乘夜強渡,但失敗了。在全軍覆沒之前,他自沉五個妻妾、兩個幼子於大渡河中,並寫了“大江橫我前,臨流曷能渡”的詩句,發出無可奈何的悲嘆,成為千古恨事。後人為紀念太平天國將士,把安順場之後巍峨挺拔的大山——當年石達開部隊安營扎寨的地方,取名為營盤山。
石達開和他的農民革命軍雖然失敗了,但巍巍的營盤山和漫山遍野的荒冢卻永遠留在人間。它像大渡河的流水,成為人們永遠唱不完的悲歌。
歷史似乎無獨有偶!
70多年之後,紅軍經過萬里征戰,渡過金沙江,通過彝民區,差不多也是沿著石達開行軍的路線來到安順場,並在營盤山扎了營,準備搶渡大渡河。
但是,同70多年前的石達開相比,紅軍卻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形勢。
從時令上說,紅軍到達大渡河畔比石達開要晚半個月,已進入洪水期,當面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渡口對岸高山聳立,兩山之間有一條狹縫,是唯一能上岸的通道。而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已占領了這一地區,並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