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以殺傷、碰撞衛星對高軌道的GPS定位衛星實施撞擊攻擊。以此相同的攻擊方式碰撞美軍的通信衛星。
C.中國的全部軍民兩用衛星發射場將會受到美軍高技術武器的精確打擊,尤其是B-2隱形轟炸機的縱深攻擊。針對美軍的衛星發射基地,中國有可能採用常規洲際彈道導彈實施攻擊(即攜帶高技術常規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
D.戰爭期間,雙方都會頻繁地、機動地發射各種衛星,加以戰損彌補。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有時隔兩三日就發射一顆衛星。
E.雙方會全面干擾對方的定位、導航、通信衛星。包括地面干擾、衛星干擾。
F.激光攻擊衛星技術會繼續被開發、完善。
中國軍用發射進步大
實際上,儘管存在軍民兩用衛星之說,但是戰爭期間,所有衛星發射中心,都是軍用性質的,當然是被摧毀的主要目標,尤其是五寨、酒泉的衛星發射中心。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戰爭中,快速機動的,能夠躲開敵人精確打擊,在專用發射場被摧毀的情況下不依賴地形,隨時可以發射各種軍用衛星,就成為研製下一代軍用衛星發射平台的重中之重。從長征六號、長征十一號的運載火箭研製中,可以看出這些發展趨勢。這些運載火箭,全部是機動發射方式、軍民兩用技術結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結合。
首先看液體燃料推進的長征六號,其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自行式發射,準備時間縮短到7天。首先,7天的發射準備時間已經大大縮小,因此長征六號的主要用途應該是在戰前順應快速發射衛星的需要,此外針對台灣、日本這些沒有衛星和縱深攻擊能力的國家和地區,戰爭中也可以在7日內隨時發射、補充衛星。畢竟7日之內,戰爭並未結束,遠遠比數星期的準備時間更為機動。畢竟長征六號比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的載重量略大。
主要值得觀察的是長征六號的運載車,這是自行式的。漢和認為:這種運載火箭的誕生,與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有很多聯繫。長征六號的載運車,與東風-41比較,車頭明顯是一樣的,一個型號,只是負重數量、大小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