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恒大突然加入“戰局”,為萬科股權之爭增添了新的看點或變數,但目前尚無法判斷這一事件的走勢。
自7月4日複牌以來,各路“土豪”在公開市場不斷操作買賣萬科股份。
對於每一個新角色的加入,輿論的描述也從“三國殺”變成“四國大戰”,再變成“戰國七雄”。是的,圍繞萬科的這場股權爭鬥整朝向大佬爭雄的方向發展,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與資本市場的買和賣不同,更多的市場人士從各自的角度或立場賦予了這場已然歷時一年之久的股權爭鬥更多的法律和專業的意義。
8月11日,在2016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就萬科股權之爭進行分析。
●憶當年:名利之間的取舍
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在很多企業家眼裡,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很多人欽佩他打下了萬科的一片江山。跟萬科比較熟悉的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為王石當年放棄萬科股權一舉作出闡釋。
田明透露,當年王石有一個判斷,他覺得在中國,名、利、權不可能都拿,他要的是出名,所以對利他就不拿。王石希望把萬科搞成像匯豐、GE這樣的公司,沒有什麼顯著的大股東,由管理團隊來經營這個公司,其他的投資人喜歡就買,不喜歡就走。
談及此,田明話鋒一轉,“我覺得他的這個想法不太切合實際。”
田明認為,創業者有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把企業創業成功,第二個任務是應當為這個企業奠定一個好的產權基礎,以及一個傳承的機制,而王石沒有能夠完成第二個任務。
曾經在萬科幹了10年的陽光100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林少洲回憶稱,“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還在萬科工作,關於股權這個問題,我和王石為這個問題起碼爭論了4次,當時我也不是代表我一個人,我代表了當時的一批高管團隊。我們認為應該採用很多企業採用的那種管理層持股的方式,我們團隊來作為萬科的重要股東,這樣來維持萬科持續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