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嗅辨員在實驗室聞采集回來的氣體。北京晨報圖片 |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收集“臭氣”回實驗室聞臭檢驗 排放是否達標鼻子說了算
您知道嗎?垃圾填埋場、綜合處理廠、焚燒廠和轉運站空氣中的各種物質是否達標,臭味兒是不是在規定範圍之內,除了儀器檢測,還需要專業人員親自“聞臭”。目前,全市具有專業資質的“嗅辨員”約有300名,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北京的各個垃圾處理廠去收集“臭氣”,然後帶回實驗室用鼻子聞臭檢驗,作為排放是否達標的重要依據。
■探秘
嗅辨員鼻子不“超人”
張超說,自己並不像別人想象的那樣有著超級靈敏的嗅覺,而只是一個普通人。“成為嗅辨員最重要的就是鼻子不能不靈,也不能太靈。不靈什麼都聞不見,太靈了與普通人差距太大,也會影響判定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嗅辨員還有不少額外的要求,例如,嗅辨員肯定不能抽煙、喝酒,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遇到感冒也不能進行嗅辨。尤其是女性,在工作時絕對不能化妝,不能塗指甲油、防曬霜,被蚊子叮了也不能用風油精、花露水。如果接到檢測的通知,那麼吃飯時,味道比較“厚重”的食物,比如肉包子也不能吃。
“6個鼻子”采集臭氣
記者昨天在北京市環境衛生監測站見到了已經在嗅辨員崗位上工作了11年的張超,他每天都會帶著一個抽真空的大玻璃瓶到北京的各個垃圾填埋場、綜合處理廠、焚燒廠和轉運站去采集味道。收集之後,瓶裝“臭氣”將被帶回實驗室,注入密封的袋子中。
張超告訴記者,每次進行嗅辨時,都會由6名嗅辨員和1名判定師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嗅辨員會配備3個編號為“A、B、C”的袋子,其中有1個是從垃圾場采集回來的空氣樣本,另外兩個則只裝有普通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