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中國做好了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會議的準備。世界從來不會懷疑中國舉辦此類主場外交的能力。而且,中國並非是為了舉辦一場熱鬧的峰會,還在於向與會國和全球傳遞中國的經驗和願景。
上一經濟周期,中國的經驗是經濟高速增長,為全球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引擎動力。危機周期中,中國經濟對全球市場的貢獻率已然超過25%。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沒有中國強大需求的支撐,全球資源能源類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有機構將之歸為中國經濟下滑影響了全球市場,但也反證全球經濟對中國的嚴重依賴。不過,後危機時代中國提供給全球的最大經驗是不求數量而求質量的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
這得到了IMF的認可:後危機時代不能採取"直升機撒錢"只能用結構性改革。中國帶給全球的經驗還有人民幣的國際化,這在全球主要貨幣紛紛競爭性貶值的時候,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尤顯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姿態。
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全球各國結構性改革的同步共進才能將全球市場拉出頽勢。這也是中國的願景,並集中展現在本次峰會的主題中--“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這一主題也延續了前三次G20峰會的精神。全球經濟步入新的拐點,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產業、行業已經不適用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孕育的是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只有靠創新才能和信息時代相適應。創新在民間首先發端,從而形成市場倒推力,並影響法治和監管更新。因而,各國政府能否準確把握住時代脈搏和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法治、市場和監管思維尤其重要。
有趣的是,網約車新政在中國的實施,凸顯中國政府積極對接"互聯網+"新業態,為共享經濟主動創新監管方式。與此同時,在科技軟硬件技術走在市場前列的美國則出現了政治層面的反全球化思維。這值得全球市場反思,政治意識形態如果不能隨著新技術新經濟更新,生產關係就會成為生產力的阻礙。
創新,不僅僅是各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而是將之和新技術結合,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創新才有活力,活力經濟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狹隘市場的活力,而是全球化下的合力。即全球各國一起行動起來,形成聯動合力,形成共享經濟的全球紅利。
遺憾的是,危急讓全球市場陷入自利、保守的焦慮中。危機前主導全球的主要市場國家,從美國到日本再到歐洲,基於本國利益考量實行了反全球化的政策思路。一是貨幣政策實施以鄰為壑、禍水外漫的過度寬鬆政策。結果是,美國經濟復甦勢頭後勁乏力,貨幣政策正常化預期一再成空。日本和歐洲還在繼續印錢貶值策略,但效果並不明顯。二是濫用WTO規則,實施頻繁貿易戰,使全球多邊貿易機制陷入僵局。三是打造自己的貿易小圈子,如美國主導的TPP。但是由於美國國內政治惡鬥,美國反而成為TPP落地執行的最大障礙。
因而,杭州G20峰會堅持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全球經濟願景,恰恰是全球市場在後危機時代嚴重缺乏了這四個"精氣神"。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而且中國沒有像主要經濟體那樣濫用貨幣政策和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因而中國有能力鼓與呼,讓全球市場走出各自為戰和惡性競爭的亂象,為全球經濟的復甦發揮出聯動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