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8月19日,國家發改委振興司副司長楊蔭凱在2016東北振興論壇上表示,要對東北保持必要的投資力度,全力穩住經濟的基本面。
該論壇是由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等共同主辦,旨在探討東北振興之策。
去年,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名義GDP增長率分別是-0.29%、3.41%和0.26%,排名墊底。2016上半年,東北三省增速依舊位列排行榜末端,遼寧更是以-1.0%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半年增速為負的省份。
“斷崖式下滑”使唱衰東北經濟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用“蒙圈”來形容此刻的東北。東北的重振之路該如何走,已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市場將進一步開放
“現在網絡上‘妖魔化’東北的言論比較多,其中有很多是不客觀的。東北已開始打破現有環境,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楊蔭凱表示。
東北經濟如何突破困局?楊蔭凱說,東北4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比重,已占據整體經濟的45.3%,其發展質量和水平將影響東北全面振興的進程和大局。另外他還提出,應建立跨省一區多園形式的自貿試驗區。
“應該加快建立‘一帶一路’東北大平台,跨區域連接內外的多個產業園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東北還應實現與“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以吸引內地面向歐洲出口的產業和資金向東北轉移。
國有資本布局應調整
有觀點指出,東北國企改革“換湯不換藥”,是導致東北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楊蔭凱說,長期以來,東北地區的所有制結構以大企業為主,國企是經濟的主要力量,但在市場經濟的當下,東北一些國企卻轉身困難,國企獨大的格局,導致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受到了壓縮,而國有企業一直在按照傳統方式經營,“接下來需要從體制上全面改革”。
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許善達指出,東北國企改革相對滯後,企業半社會、廠辦大集體等問題還很多,“振興東北經濟,首先就是推進國企改革,把過去應該改但還沒有完成任務的完成好。”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調整國有資本布局,剝離非主業,集中做好國有資本該做的事情。
■ 現場
東北4市長“自省”經濟緣何衰落
“反思”時間都超時
外界對於東北三省“集體衰落”的評價繼續發酵,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論壇期間,4個副省級城市的市長或副市長也公開“自省”。
8月19日,在位於哈爾濱大劇院的會場,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市長或副市長與專家學者共聚一堂。
圍繞東北經濟困局,哈爾濱、沈陽、長春、大連市長或副市長相繼發言。記者現場發現,4人談了很多問題和對策,發言都超時。
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在首場論壇上第一個登台發言,他說,他已切身體會到,產業結構不優、計劃經濟體制慣性影響、市場化進程遲緩、創業創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務和民生保證能力水平不高等原因,使哈爾濱經濟減速換擋緩慢、結構調整陣痛,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也壓力較大。
不只是哈爾濱,隨後登台的長春市副市長張晶瑩也在“自省”,“面臨著體制機制不活、經濟結構單一、轉型發展緩慢、人才流失等共性問題。”
走下演講台後,張晶瑩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著重提出了對於東北人才外流的感觸。“尤其在2015年,長春經濟最困難的一個階段,由於經濟不振導致的工資待遇及就業創業環境不佳,不少年輕人選擇了背井離鄉。”張晶瑩說,“想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經濟。經濟發展了,待遇就上去了,如果有很多好的企業在東北,年輕人就會有更多的選擇。”
東北如何自我轉變、扭轉衰落局面?張晶瑩也提出,可建立東北人才基地,建立統一的金融服務體系,“還可以建立東北區域的科技大市場,4市共促科技成果流動與轉化。”
沈陽市市長潘利國則提出一些輔助措施,如加快實現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探索四城市住房公積金個貸“同城化”。
為了吸引人才,大連市常務副市長曹愛華還建議,應該建設起創業生態圈。“政府要為創業者搭台站台,整合配置資源,提供扶持服務,這樣才能帶來市場的高度活躍,獲得創業主體的認同,吸引更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