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
新京報記者專訪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
改革要打破小集團小利益
經濟“斷崖式下滑”,熱衷於國企“鐵飯碗”,行政效率低下……已經成為對東北的常見形容,20日下午,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闡述了他對這些觀點的看法和對東北振興的思考。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國企發展不力,是東北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希斌:以資源為主導的經營形態,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黑龍江的石油占到了能源的80%,但每年的產量和市場價格都在下降。
東北的國企在改革上落實力度還需要加大,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包括混合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非常緩慢。作為政府來說,要積極克服一些利益需求,打破小集團、小利益的格局,把改革實實在在地落實下去。
新京報:有個說法是“投資不過山海關”,民營經濟在東北有發展前景嗎?
宋希斌:其實今年年初以來,在哈爾濱新註冊的各類新市場主體已經達到了5.8萬戶。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永遠在路上,我們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容商愛商。只有形成了一個發展的“窪地”效應,更多的投資才能進來。總的來講,東北地區在這方面也都有共識,決心也很大,下一步要實實在在拿出行動來。
新京報:有很多人評價東北人,辦事時必須找人托關係才能辦成?
宋希斌:其實現在很多東北人已經開始轉變了,但要徹底解決這個思想,還是要從制度上、體制上下工夫,建立公開透明、便利化、被市民監督的體制,才能推動思想觀念的轉化。同時也應該從每一個東北人做起,都去按章、按制度辦事,增強制度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對政府機構監督的意識,一起營造一個寬鬆、公平、便利化的局面。
新京報:這種“人情世故”的出現,是不是與行政效率低有關係?
宋希斌:的確,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要從體制機制創新上解決問題。這幾年哈爾濱在政府的大處室改革、探討權力清單、負面清單管理上,都做了不少工作,以企業審批的優化為例,我們建立了便利化的審批流程,工商、物價、食藥合為一個市場監督管理局。今年年初,我們決定對哈爾濱市委辦局的內設機構進行調整,削減30%,各個委辦局的行政審批事項也大大減少。
新京報:還有一種說法是,東北人對“鐵飯碗”十分眷戀,對自己創業或在民企工作比較不屑。
宋希斌:這也是一個老問題,與年齡偏大人的慣性思維等方面有關,實際上這個觀念已經極大轉變了。在哈爾濱,眾創空間已經如同雨後春笋一樣出現、成長,我最近經常去這些創業機構調研走訪,接觸到了很多從北上廣深回到東北的青年。不僅如此,很多東北本地的年輕人,也自己組建公司,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新經濟等領域的民營企業工作。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