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居間施壓與台灣自我限縮
美國究竟有否在南海議題施壓企圖影響台灣?按照馬英九在仲裁結果公佈後兩天的說法:“美方沒有施壓不要提〔南海主權〕,但有問十一段線什麼意思,大家有交換意見但美方沒有要我們不准提”。如果不是馬英九礙難透露詳情,那就極有可能是馬政府高層之間的認知存在差距,甚或國安團隊缺乏因應南海仲裁的具體指導,問題其實更為嚴重。關鍵原因在於,南海仲裁全程,台灣國安和外交官員私下多示意“美國施壓,不希望兩岸在南海議題合作”;美國希望台灣“少做即是多助”、公開南海史料檔案、澄清十一段線定義、甚至主動放棄U形線或南海主權的說法,也在與馬政府國安團隊有接觸的台灣智庫中流傳,台灣大選前後蔡英文和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訪美時,媒體亦有相關報導。
幾項公開直接事實證明美方確曾就南海仲裁對台施壓。馬英九原計畫於2015年12月12日登太平島主持碼頭及燈塔竣工典禮並宣示主權,消息傳出後受到美方高度關切與壓力。媒體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梅健華(Kin W. Moy)多次會見台灣國安高層,傳達美方要求在南海議題“不得妄動”。太平島的典禮或因此改由內政部長代行,美國也在12月16日宣佈總額18.3億美元的對台軍售。稍後,美國歐巴馬總統前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麥艾文(Evan Mederios)在卸任半年後來台接受馬英九贈勳,他在2015年12月17日台北演講時,卻公開批評馬英九計畫前往太平島宣揚《南海和平倡議》是在錯誤時間送出錯誤訊息,同時質疑南海十一段線的意涵,也提醒台美雙方應在南海議題言行上都有共識。2016年1月,台北再次傳出馬英九將登太平島,梅健華隨即發表聲明直指這項行動“極無助益”(extremely unhelpful),措詞強硬勝過抨擊北京吹填造陸。馬英九登島前一天,美國國務院在例行記者會按備妥文稿表達對馬英九感到失望,指稱登太平島無助南海爭端和平解決,敦促台灣勿採取可能升高緊張的行動。
中美兩國在南海過招,台灣卻握有關鍵籌碼;美國視南海為最高核心利益,台灣橫豎只是大國博弈棋子卻仍須極力維護台美關係,雙方存在極大戰略反差。台灣處於國際現實的夾縫,迴旋空間本就欠缺;面對此情此景,馬政府仍陶醉在其他聲索國不屑一顧、卻為美國國務院公開讚揚的《南海和平倡議》空洞口號之中,未料任期末尾脫韁登島維權亟思有所作為時卻頻遭美方白眼。
台灣在南海仲裁過程立意平衡中美關係,戰略與政策選擇自我擠壓限縮,同時明顯忽略時不我待、失不復返的“時間”,其實是戰略思考極重要因素。2014年6月,馬政府曾舉辦南疆史料特展,但綜合而論著重對內宣教而非向國際積極發聲。馬政府最後半年任期無論親自或邀請國際傳媒登島,或透過國際法學會向仲裁庭遞送《法庭之友意見書》,重點都在證明太平島“是島、非礁”,歷史文檔在南海仲裁決戰時刻則鮮少運用。國安高層決策思考僵化保守,U形線意涵難做清晰有力解釋,強調歷史性水域又易予人以與北京隔海唱和的想像……;珍藏多年的官方歷史文檔在關鍵時刻形同廢紙,馬政府最終未能適時、適切、適擇部分重要有力證明南海主權歸屬的歷史文件遞送仲裁庭,或運用“適當方式”訴諸國際社會公評,枉費國民政府當年在戰亂中仍將中央第一檔案館重要文檔運送來台。如今南海仲裁裁決出爐而台灣權益重挫,主事諸君撫今追昔可曾愧憾?
太平島的前瞻有效經營管理與開發
台灣於1956年重新駐軍太平島,60年來累積經營的努力最終卻仍被仲裁庭判斷為不符法定島嶼地位。擱置諸如仲裁庭政治操弄、判決偏頗和島嶼認定條件嚴苛等議論,冷靜客觀檢視太平島現況,對照仲裁庭裁決書之舉證判斷,仍然有助發掘真正問題。
太平島是南沙唯一有淡水的最大天然島嶼,具備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一些條件;但是,其整體經營管理與開發必須與國際法、尤其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主權或島嶼法定條件結合,才能具體有效強化“是島、非礁”的認定。事實上,台灣歷年關於太平島的經營管理與開發,若干程度上反映出國際關係、安全與戰略概念鏈結鬆散,尤其是國際法、國家安全、國防軍事之間的接榫不夠前瞻密實,對於太平島主權和島嶼法定條件的經營出現盲點。仲裁庭從歷史與相關研究報告舉證質疑,最終認定太平島是自然狀態下“無法維持人類長期居住,亦無本身經濟生活”的海洋地物,不符島嶼條件,不能主張200海浬專屬經濟區。
針對近期媒體報導、歷年經營實錄、科研調查報告和官方說明文件,結合筆者2014年5月30日登太平島的實地觀察,僅舉幾個實例論述太平島經營管理與開發出現的問題。
(一)台灣持續經營太平島60年,事關主權聲索與島嶼地位認定的燈塔遲至2015年年底竣工,2016年1月才有第一位民人(駐島護理師)設籍該島。
(二)2006年啟動“太平專案”興建機場跑道,然而卻受限於環評、工程與工期,最終在島中央構築長1200公尺、寬30公尺的水泥跑道,不僅佔用7.3%珍貴陸地面積,還覆蓋了3口淡水井。南海諸島僅太平島機場跑道從中央貫穿,既未兼顧跑道與港口整體構築,跑道短窄也僅能供軍機起降,甚至還危及C-130運輸機降落安全。國安課題糾結讓步於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政策,仲裁結果公佈後回顧當年決策,更見本末先後、主從輕重錯置。
(三)以大陸軍思維經營南海太平島守備,經營開發未前瞻結合國際法關於島嶼法律定位而作為。依據馬英九登島發表談話及相關報導評述,太平島現存4口井,除一井養殖吳郭魚,其他井每天可汲水3公噸,淡水平均比例達92%以上,可供1,500人使用。馬英九同時細數島上年產椰子約1,500粒,木瓜與芭蕉年收成各約200-300公斤,栽種10餘種蔬果作物,畜養雞180隻、羊12隻,“雞羊可食用,還有雞蛋補充營養,足以供應生活所需”。
實際上太平島早期由陸戰隊守備時有10口淡水井,但是相關報導卻指現存水井裝設海水淡化器,島上人員飲用運補瓶裝礦泉水;水井維護、雨水和淡水的蒐集運用,缺乏在國際法上有意義的積極作為。尤其,以媒體披露太平島有海巡官兵168人、海空軍氣象及航管19人、醫師護理6人,2015年碼頭竣工前後又增派海巡30餘人;以前述有限的島上農作畜牧,如何能供應總數220餘人日常生活所需?官方說法與實際情況明顯存在極大落差。
(四)鑒於經濟生活及維持人類長期居住是島嶼認定的重要條件,太平島未前瞻委。商經營建立水產養殖場和定置漁網,也未仿越南鼓勵漁撈並在所佔敦謙沙洲設魚貨加工廠作法。相關作為除可就地補給駐島人員伙食,更可以魚貨或加工海產販售回台或銷售沙巴、汶萊、新加坡、三亞、香港或澳門等地。這些就地因補措施,其實還可提供定期運補因故中斷時的食糧供應。太平島長期以來都以軍事重地守備區方式經營,既未鼓勵利用漁場及活絡經濟條件,更是觀光旅遊禁區,平民漁民不得登島,大幅弱化島嶼居住及經濟生活條件的法律認定。
結語
南海既是大國角力的秀場,更是區域安全衝突的擂台。南海仲裁是國際現實主義透過法律場域的展現,戰況激烈與影響或有刀兵征掠尚不能及者。菲律賓藉由美國背後支援啟動南海仲裁,從昔日竊佔島礁翻轉成為合法贏家。台灣在南海及太平島的長期經營未能前瞻有效整合國際法、安全、戰略與軍事作為,仲裁期間對近迫危機感知遲緩,過度在意美國、刻意避開親中、決策誤判錯估,最終忽視自身權益致使太平島降格為礁,台灣淪為華府打擊主要敵人的犧牲祭品。
漢高祖在《大風歌》詠唱中慨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羅家倫在《玉門出塞》詩詞中聲聲呼喚經營趁早。面對21世紀國際與區域情勢演變和挑戰,回顧台灣因應南海仲裁的進退攻防,深覺不但需要有能守四方的猛士,更要有前瞻遠見的智士,智勇結合硬權力與軟權力趁早有效開發經營,才能據守國際法的制高點,堅實捍衛南疆鎖鑰與南海祖產,欣賞碧波萬頃優遊的鯨豚與遨翔南海天際的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9月號,總第2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