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1日電/一位山東准大學生徐玉玉被騙9900元人民幣後,傷心憤懣而死。無獨有偶,同樣在山東,另一名大二學生遭遇電信詐騙後心臟驟停。兩名風華正茂的生命,都以不正常的方式隕落了,這一事件刺痛了中國公衆敏感的神經,所有人都對騙子義憤填膺、咬牙切齒。目前,涉嫌徐玉玉詐騙案的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
美國《僑報》8月30日載文《別再讓“徐玉玉們”為科技進步埋單》,文章說,騙子們能够精准找到潛在對象下手,與他們前期獲得了大量的個人信息離不開。這些客戶資料通常包括姓名、電話、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等內容,這些資料也大多來自於電信運營商、物流公司、各大銀行等機構。當越來越多個人信息瘋狂“裸奔”時,人們開始感覺到他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先進文明時,也同時隨時會陷入科技進步帶來的陷阱或騙局。據北京公安部門統計,中國從事電信詐騙者高達160多萬,“年產值”高達1100億人民幣。
通訊技術只是人類科技文明中的滄海一粟,從這個角度來說,徐玉玉悲劇縱然能够倒逼電信行業進行整頓和官方部門強化監督、執法,但其他領域可能還會有另一個“徐玉玉”以悲劇的形式埋單。隨著以“雲服務”為代表的大數據時代到來,個人隱私安全再次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中國便有不少雲儲存服務器出現公衆信息洩密事件,一度引發社會恐慌,也為不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充分作案動機。但尷尬的是,中國目前尚無全國性的個人信息安全法。當中國立法步驟落後於科技發展速度時,安全漏洞也就自然如影隨從。
近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創新理念開始延伸到社會各個行業。一些美食餐飲店鋪開始前赴後繼地從“綫下”走到“綫上”,“房屋短租”、“酒後代駕”、“滴滴叫車”等“分享經濟”也乘科技東風空前活躍。客觀來說,這種借助“互聯網+”模式的創新,既能最大限度激活市場需求消費,也實現了增加就業以及調動社會閑散資源的功效,對當下的中國經濟而言,這無疑是一陣強心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