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打造健康中國,醫改是一場“重頭戲”。眼下,大幕已經開啟,好戲還在後頭。面對這道世界性難題,信心比黃金更可貴
醫改進入深水區,處處激流險灘,充滿挑戰,“摸著石頭過河”越來越難。有人甚至質疑,醫改能成功嗎?
這種論調顯然過於悲觀。醫改如登山,跨過道路崎嶇的關鍵區段,才有可能走到風光旖旎的山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在由打好基礎轉向提升質量、由單項突破轉向綜合推進。實踐證明,堅持用中國式辦法解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個世界性難題,方向正確、路徑清晰、措施得力。當前,醫改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必須圍繞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力爭在基礎性、關聯性、標誌性改革上有新突破。
“全國人民上協和”,這是我國醫療資源配置失衡的真實寫照。眼下,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剛性需求快速釋放,2015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超過77億,相當於人均看病超過5次。同時,我國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村、基層、邊遠地區相對匱乏,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去了城市三級醫院,造成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一些基層醫療機構業務萎縮,既影響優質醫療資源發揮最佳效益,也影響服務體系整體效率,推高了醫療費用,加重了患者負擔。
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突破口。世界上任何醫療衛生制度,如果沒有分級診療的支撐,都會不堪重負,甚至無法運轉。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是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一條重要國際經驗。這項制度是對現有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就醫理念、就醫秩序的深刻調整,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設計。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核心是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患者和醫生簽了約,患病後就有了“靠山”,第一時間求助自己的“健康管家”,而不是“有病亂投醫”,盲目撲奔大醫院。隨著“健康守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醫院告別“戰時狀態”,合理的就醫秩序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有了制度安排,看病難、看病貴就有望妥善解決。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廣大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只有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醫務人員“有裡有面”,醫改才能成功。醫務人員是生命的“守護神”,其培養周期長、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應該得到合理的薪酬。如果一味要求醫務人員付出,而缺乏對他們的關懷,必然使其士氣受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尊重醫生,就是要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成果和辛苦付出,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醫務人員有尊嚴,生命才有尊嚴。近年來,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給醫務人員的身心造成很大傷害。因此,必須嚴厲打擊涉醫犯罪行為,維護正常醫療秩序,保護醫務人員安全,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
打造健康中國,醫改是一場“重頭戲”。眼下,大幕已經開啟,好戲還在後頭。面對這道世界性難題,信心比黃金更可貴。醫改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惟有拿出敢啃硬骨頭的勇氣,不畏艱險,觸碰難點,醫改才能乘風破浪駛向彼岸,人民群眾才會有更多獲得感。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