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隊伍出發了,紅色戰士一對一對地由各個村莊湧現出來,馬聲、擔子聲、步伐聲、歌聲,相互錯雜著……紅軍家屬和兒童團的小弟弟們,一堆堆地站在路旁歡送。”
“到外面要謹慎,要聽負責同志的指揮。”
“哥哥多捉幾個師長回來啊!”
“夜幕開始籠罩了大地。正在起著晚煙的村莊,黃透了的田野,葱翠的山林,漸漸地模糊,在隊伍的後面消逝了。”
——被毛澤東戲稱為“加侖將軍”的紅軍老戰士彭加倫,在文章《別》裡,這樣回憶中央紅軍在1934年10月10日黃昏啟程的遠征。
這一別,成千上萬的人開始用腳板丈量千山萬水;
這一別,多少青春少年再也沒能踏上回家的路。
鮮血,染紅了旗幟;名字,鐫刻進歷史。這場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進行的戰略大轉移,竟成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長征”。
沒有人想到,這一走,就是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毛澤東沒有想到,“長追”的蔣介石也沒有想到。作為失敗者,蔣介石不勝感慨:“我軍長途追剿,從中樞到邊陲,從西南到西北,迢迢萬里,沿途追擊、截擊、堵擊共軍的行動……誠為我軍歷史上的空前壯舉。”這不啻為對紅軍長征的褒獎。
在人類遠征史上,紅軍長征絕無僅有: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共經過14個省份,總行程6.5萬餘裡;僅從紅一方面軍來說,235天白天行軍,17天夜行軍,日均行軍74裡,平均走365裡才能休整一次;重要戰役戰鬥近600次;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戰士犧牲。誠如毛澤東所言:“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餘裡……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