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繁榮創作,努力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突破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文化市場可謂暖意融融。來看一組數字:今年電影票房超過380億元,比去年同期淨增20多億元,觀影人次目前超過11.2億人次;2015年京昆和地方戲演出65萬多場,比上年增長近兩成;《人民文學》《當代》《十月》等文學期刊發行穩中有升……
旺盛的文化消費,正是文藝創作活力迸發的生動寫照。兩年來,在勇攀“高峰”的征途中,廣大文藝工作者聚焦質量、提升品質,努力把藝術的觸角伸向廣闊的時代,讓人民群眾成為文藝作品的主角,張揚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推出越來越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受到人民群眾喜愛和歡迎。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體現在創作之中,保持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一批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作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奏響文藝紀念抗戰的強音;由孟冰編劇,於魁智、朱強、李勝素領銜的現代京劇《西安事變》,獲觀眾盛贊“那種大口呼吸英雄氣的感覺非常過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重點影片《大火種》《老阿姨》贏得觀眾好評,電視劇《彭德懷元帥》《海棠依舊》《三八線》在央視熱播,收視飄紅;不久前上映的《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影片口碑不俗,專家認為“開辟出中國電影美學新的可能”。
把握時代需求,深化中國夢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一批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聚焦時代主題,書寫人民記錄時代。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實至名歸,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5部獲獎長篇小說,被認為反映了近年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藝術水準。劇作家李莉創作的滬劇《挑山女人》改編自一位女挑夫的真實故事,許多觀眾流著淚贊“走情走心走人物的好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