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這首陳毅元帥所作的《贛南游擊詞》,反映的就是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8省範圍內的15塊游擊區,堅持歷時3年的游擊戰爭,為長征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此,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南方游擊區“是我們和國民黨十年血戰的結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積極掩護主力紅軍實施戰略轉移
在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前,中共中央決定由項英、瞿秋白、陳毅等組成中共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統一領導留下的紅24師和獨立第3、第7、第11團及贛南軍區、江西軍區、福建軍區、閩贛軍區地方武裝,共1.6萬餘人,以瑞金、會昌、雩都、寧都4縣之間三角地區為最後基本的游擊區,繼續堅持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34年10月上旬,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24師及各軍區獨立團接替主力紅軍防務,積極開展游擊活動,偽裝主力部隊,迷惑、遲滯國民黨軍前進,掩護主力紅軍集結與移動。
同時,還承擔了收容傷員、運送糧食彈藥等任務,先後收容了數萬名傷病員,一些輕傷員傷愈後即投入了當地游擊戰爭,重傷員被分散安置在人民群眾家裡,從而支援和保證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