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扶貧也是勞務協作的重點。在農村,初、高中畢業後未能繼續升學的“兩後生”大有潛力,“這類青年接受免費職業技術教育,學習一技之長,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楊穎琳認為。
20歲的吳邵東今年剛從湖南花垣縣邊城高中畢業,看到“兩後生”的政策後報考了深圳市技師學院汽修專業。“免學費,來回車費報銷,每年還有3150元的生活補助,家裡負擔輕多了,而且專業實用,畢業就可以就業!”吳邵東對未來充滿信心。
政府牽線搭橋,貧困勞動力向精准輸出轉變。截至8月底,深圳市36家企業提供與貧困勞動力意願匹配度較高的崗位3887個。在智力扶貧方面,廣東省錄取157名貧困地區“兩後生”入讀技工院校。
貧困勞動力穩崗率不高,“造血式”智力扶貧、就地就近就業是關鍵
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貧困勞動力雖然通過勞務協作找到了工作,但穩崗率仍然偏低。如湖南省花垣縣向廣東省輸送的116人中,已有78人離職或返鄉。
多家企業的人事負責人表示,貧困勞動力離開的原因多樣,有的不適應工廠工作節奏,有的不適應城市生活,還有的是家庭原因等。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分析:“貧困勞動力跨省轉移就業,面臨較高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如果單純靠兩三千元工資,可能達不到他們的預期。”
一些企業提出,貧困勞動力素質與崗位要求有差距。“我們從事電子製造,女性更有優勢,之前企業招的都是20歲—30歲的女性,這幾次勞務協作招的大部分是30歲以上的男性。”深圳美律電子有限公司人事副主管申全表示,從新近來粵的貧困勞動力看,大部分人只能從事保安、保潔、倉儲等技能要求較低的崗位。
如何讓貧困農民通過轉移就業穩定脫貧?“必須大力開展‘造血式’智力扶貧,切實提高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技能,真正提高就業質量。”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負責人表示。
引導就地就近就業,實現“鳳還巢”同樣重要。在湖北省鄖西縣恒達掃帚廠,有60多個留守婦女、老人、殘疾人常年在那裡工作。“我們這兒都是計件幹活,工作時間靈活,這更切合農村實際。”合作社理事長胡朝柱介紹說。
“對年齡較大、技能較低的貧困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是值得鼓勵的方向。”楊穎琳認為,這需要依托發展當地產業、易地搬遷扶貧等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實現多渠道就業。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