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不解決實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不真正在扶持實業上下工夫,通過強制的方式讓金融資本進入實業只能是權宜之計。
最近有媒體發文,探討在中國為什麼幹實業的輸給了炒房的。文章說,世界金融史告訴我們,過度虛擬化的經濟注定亂象叢生,輕則釀成市場的異常波動、大起大落,重則掏空百姓的錢袋子。所以,讓幹實業的不輸給炒房子的,關鍵就要讓“實”與“虛”的結構再調整、再平衡,把這一比例維持在風險紅線以內。
應該承認,媒體的擔憂和說法都沒有錯。不過,中國房地產市場化以來的事實告訴我們,過去10多年,給百姓帶來最大財富效應的不是實業,而是房地產,在中國創造了財富神話的,不是實業而是房地產;過去10年,中國最大的財富浪潮是房地產而不是實業。原因何在,關鍵在於我們的制度設計使得資源向房地產轉移,而不是向實業轉移。這個基本事實不改變,幹實業的當然會輸給炒房的。
民間資本不願投資實業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今年民間投資的斷崖式下滑為例。今年民間投資增速暴跌,原因是什麼?
很簡單:一是民間投資按照過去的玩法除了房地產,除了做一些以錢生錢的投資,基本都不賺錢了,特別是78%的民間投資領域在製造業,製造業目前處在很困難的階段,民間投資當然不敢投了。
其實,民間資本不願意投資實業,早在本輪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就跡象非常明顯。以筆者2009年在江浙一帶的實際調研為例,高達70%以上的民間資本選擇投資房地產和股市,而只有不到5%的人選擇從事製造業,而這和上世紀90年代民間資本爭相投資實業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實業的冷落不單單是民間資本,近幾年,大量的國有資本也游離在股市和樓市,每年的財富榜上,房地產、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大亨屢屢上榜。中超球隊冠名,幾乎成了中國中超房地產足球聯賽,這是一道能夠看到中國經濟真相的風景。
當下最重要的不是勵志式和雞湯式的喊“做實業的不能輸給炒房的”,而是需要分析實業面臨的真正的困難,並在制度和政策層面幫助實業面臨的困難。我們對實業的重視只停留在口頭上,對房地產才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