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貧困生的認定不可能有一個量化的指標
一般來說,學生本人可以向學校提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提交經家庭所在地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核實蓋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學校收到學生申請後,經審核,以民主評議的方式認定其是否屬於家庭困難學生,這一申請表成為了高校衡量學生是否貧困的最基本標準。
北京某高校學生資助中心主任李老師表示:“本人和家人能籌集到的錢不能夠支付自己的學習生活費用,我們把這樣的學生認定為經濟困難生。此外,一些學校還有其他標準,比如看學生家庭人均收入是否達到本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李老師表示,填寫表格的衡量方式並不全面,因為現在一個家庭的收入沒辦法通過官方的渠道獲得。“現在的申請表都是學生自己寫的,最後蓋一個民政部門的章,但民政部門也沒法查到學生家庭具體的收入情況。但是按照規定,學校在審核認定的時候,就把這張申請表當作標準了。”
因此,在此基礎上,不少學校開始通過多種渠道對貧困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量,但這也只是增加一些參考標準,也不能說是完全客觀。
李老師表示:“我們學校還把學生的日常消費作為參考判定的依據。但是學生具體花了多少錢,我們也沒辦法知道。另外,我們還會對學生家裡的住房情況、有無病人、有無兄弟姐妹等情況進行調查,作為參考,但這都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家庭的情況。”
“所以,對經濟困難的學生的認定本身就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過程。”李老師說,除了評定標準受人為影響較大,學生本身也有其他影響因素,比如家裡突然受災了,或者家人突發疾病,這些都應作為貧困生的判定條件,但學校一般難以及時跟進調整。
蘭老師也表示,很多高校對於助學金的申請發放是靜態的,這也導致有些看起來沒那麼“貧困”的學生拿到了助學金。“因為這個信息是從大一入學填的表來認定的,但是,有時學生在校期間的收入來源可能也會變多,比如獎學金、做兼職等,學生生活也就沒那麼困難了。但是學校發放助學金仍舊看的是入學統計的名額,並沒有一年一認證一核實評定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