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每萬人常住人口擁有社會組織25個、城市服務管理網格化體系覆蓋率99.99%、“樞紐型”社會組織聯合黨組織覆蓋率100%……11月22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了北京市社會治理“十三五”規劃的主要內容,這也是全國第一個社會治理五年規劃,其中28項量化發展指標備受關注。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社會辦負責人表示,同經濟發展一樣,社會治理也需要有一套科學的量化標準和評價指數,這既便於考核評價,又可以增強社會感知度,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鑒
近年來,北京市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據《中國社會建設報告》藍皮書顯示,北京社會建設綜合評價指數突破了90分“大關”,是全國唯一連續3年保持90分以上的省份和大城市,遠遠高出全國74分的平均值。儘管如此,面對各類社會矛盾叠加、社會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北京社會建設、改革與治理任務十分艱巨繁重。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社會辦主任宋貴倫表示,社會建設也要有量化標準,不僅要有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還要有目標導向。這樣既可以避免陷入問題主義,按下葫蘆起來瓢;也可以防止陷入“高福利主義”陷阱;更可以按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標準儀抓落實。
為確定社會治理“十三五”規劃的主要內容,規劃編制起草組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初步確定了“6+4”的主體布局。其中“6”是進一步構建黨組織、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市場組織、街道等基層組織和社區等自治組織“六位一體”的多元治理體系;“4”是進一步提高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4個能力。
宋貴倫坦言,編制社會治理規劃,明確未來5年的目標任務,對編制部門而言,沒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借鑒。面對複雜性綜合性極強的社會治理規劃,起草組一直考慮編制出的規劃能夠形成北京特點的社會治理體系,為全社會達成社會治理的共識提供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