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京劇名家孫萍談京劇文化推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7 10:22:36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她是中國第一代京劇專業大學生,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她曾三次在歐洲斬獲戲劇節大獎,被前輩稱為“知識型京劇演員”。不久前,她獲得美國查普曼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成為繼梅蘭芳、張君秋之後又一位獲得美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中國京劇藝術家。

  “您通過舞台演出、導演、監制、教學和研究等豐富的實踐,以激情、堅韌與執著,有力地推動了全球跨文化交流;您憑借大膽嘗試,在提高表演藝術水平的同時增進了不同文明和文化間的融匯互通。”美國查普曼大學校長詹姆斯·L·多蒂在授位儀式上給予她這樣的評價。

  她叫孫萍,1975年,年僅15歲即憑借《賽駝之後》在全國文藝會演中獲得三項大獎而一舉成名。從中國戲曲學院畢業進入國家京劇院後,憑《霸王別姬》《龍鳳呈祥》等經典劇目廣受好評。然而1990年,她在同出身梨園世家的丈夫葉金森赴匈牙利交流後,毅然轉移了工作重心,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京劇文化推廣事業。

  外國觀眾也要“原汁原味”

  初到歐洲演出時,孫萍常常選擇像《霸王別姬》《西游記》這樣動作比較多的熱鬧劇目,遇到長腔也總會把節奏調整快一些,希望以此適應外國聽眾的審美習慣。但一次演出後,她遭到了荷蘭劇場經理的上門“抗議”:“我們知道京劇最精華的地方就是它的唱腔,我們就是要聽最原汁原味的京劇,我們有能力也願意欣賞這樣的藝術,不要把我們當傻子。”

  如今,孫萍也常常給外國觀眾表演《斷橋》這樣有大段吟唱和念白的文戲。有幾次,她在台上稍稍改了一點唱法,“馬上就有老觀眾到後台找我,非得讓我說出原因才罷休”。

  說起在國外演出時遇到的小插曲,孫萍很欣慰。從看熱鬧到聽唱腔,從熱衷聽快板到要求聽慢板,孫萍深知,這是海外推廣必須經歷的過程。

  “有些人說,梅蘭芳訪美沒有完全把京劇傳播到美國,是因為他沒唱慢板,這是典型的觀點炒作。”孫萍說,“傳播的目的在於接受,海外推廣要有效果,就得明白當時的觀眾希望看什麼。我們要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講故事。”

  為了推廣京劇藝術,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孫萍除了每年在國外演出二三十場,還組織推動京劇走進美國中小學、走進非洲等項目。2012年,孫萍開始主編《中國京劇百部經典英譯系列》叢書,不僅翻譯經典劇目的劇本唱詞,還文圖對應地解釋人物服裝扮相,最重要的是構建京劇表演的理論體系。目前,叢書已編纂完成40册,出版20册,並被歐美數十所大學圖書館收藏。

  京劇創新要“移步而不換形”

  1949年末,梅蘭芳在一次採訪中對京劇發展提出了“移步而不換形”的主張:應保留京劇的古典藝術魅力,如果進行改革,也要保存它固有的規範和程式,在傳統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改動一點,不能冒失地大動手術。

  在孫萍看來,時下京劇界的一些創新熱潮,表明京劇大師半個多世紀前的規勸,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比如有些現代戲,舞台上出現了飛機尾巴和發動機轟鳴聲。“這違背了京劇的藝術創作規律。京劇最大的魅力就是能用跨時空、大寫意的方式呈現劇情,展現美感;太寫實的藝術形式並不適合京劇表演。”

  孫萍說,京劇講究的是“無歌不舞”“無聲不動”,每一個程式動作停下來都有一種雕塑美。“而這些經典動作,比如甩水袖,是為那一身行頭預備的。如果換成了現代裝扮和現代場景,你讓演員怎麼表演?”

  事實上,近年來也多有專家指出,中國戲曲的表演程式是在農耕生活基礎上提煉的,並反映其時的生活和審美趣味,但20世紀後中國進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於是戲曲程式在反映現實生活和塑造當代人物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但孫萍並不拒絕創新。多年來,她以從小浸染其中而養成的京劇修養為依托,努力將京劇元素與世界其他戲劇藝術相融合。

  2000年,孫萍同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費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交響樂團等樂團合作,用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共同為《霸王別姬》《十面埋伏》等京劇名段伴奏,更加豐富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矛盾、掙扎,受到觀眾的歡迎。
  
  今年是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為紀念這兩位劇作家,孫萍正在排演一部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跨界融合舞台劇《杜麗娘與朱麗葉》。劇中杜麗娘唱著新編的昆曲,而《牡丹亭》的唱詞用作畫外音;朱麗葉則圍繞杜麗娘舞著芭蕾,觀望中國傳統的愛情觀、生命觀。

  “我希望把東西方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那些崇洋媚外的中國觀眾回歸傳統,告訴他們怎樣讓外國文化更好地為展示中國文化服務,又該怎樣用中國文化詮釋外國文化。”孫萍說。

  (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