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出海,就免不了遭遇風浪,但是中國企業和資本揚帆遠航的步伐從未停歇,通過對外投資獲得技術、服務、渠道、品牌的願望也更加強烈。瑞士《新蘇黎世報》評論道,中國企業的觸角達到令人驚嘆的廣度:不僅有港口、機場、汽車,還涉足旅遊、影視和時尚界。
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除了數量增長,中國對外投資水平也不斷拾級而上:從最初的石油、鐵礦等資源類投資轉向基礎設施和製造業,近年來又向服務業、高科技和文化產業進軍。與此同時,大量民營企業超越國企,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外資短時間內集中進入、頻繁動作,都容易引起輿論關注。歐美國家對中國資本存在一些負面情緒,並不意外,”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資深研究員霍建國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企業實在無需過度敏感,要以平常心看待,把關注點放在審查等規則是否合規、是否存在歧視,同時注意操作規範、符合程序。”
英國商務、創新和技能部中英合作專家組核心成員熊榆教授說,不少西方媒體習慣性地抹黑中國,致使一些人對中國的偏見短期內難以改變。實際上,英國精英階層早已意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重要價值,但是將這種認知廣泛傳遞給普通民眾還需要時間。
事實上,歐美國家接受日本、韓國等國大量投資,也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企業駛入全球投資的大海,迎擊風浪的經驗和耐力需要慢慢練就。正如頻有國際收購大手筆的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所說:“過去我們更多是被全球化,現在則是積極的、正向的、主動的全球化,一切才剛剛開始。”
中國號,揚的是“共贏帆”
面對五花八門的“中國資本威脅論”,什麼才是最好的回應?
霍建國給出的答案是,“扎扎實實做好每個投資項目”。中國投資者只有用自己的專業水準和深耕細作展現誠意,才能打消對方的無端猜忌和恐懼,才能講好中國資本揚帆出海的共贏故事。
從倫敦乘火車,20分鐘就來到雷丁鎮,這裡是華為英國總部所在地。
15年扎根於此,華為已經成為當地的“大雇主”:擁有1100名全職員工,其中70%來自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