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2日電/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宣示要製造業搬回美國,創造新就業機會,讓台灣企業界非常感嘆;日前台塑集團行政中心委員王文潮表示,台灣不斷趕走製造業,未來發展讓人憂心;無獨有偶,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也在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批評新政府產業政策。從傳統產業到科技產業,對蔡政府產業政策的憂心如出一轍,政府聽到、感受到了嗎?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針對製造業發展環境問題,王文潮說,近年反商、對抗製造業的社會氛圍,已嚴重壓縮經濟發展、就業機會與所得提升機會,政府又放任各縣市“諸侯割據”,更讓“國家”發展慌亂無章。製造業若根留台灣,既有就業機會又可提升家庭所得。若把製造業趕離台灣,台灣未來堪憂。張忠謀則是要新政府“不要忘記既有產業重要性”,未來即使“五加二產業”發展起來,若是以既有產業為代價,恐怕無法彌補其損失。
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一級產業(農牧業)到二級產業(製造業)再到三級產業(服務業)。先進國家服務業占的比重多在75%上下,製造業比重則降到17%左右,開發中國家的服務業比例則在60%上下,製造業比重在30%左右。以美國為例,二戰後製造業比重猶在3成,但現在降到1成;台灣則是製造業占3成,服務業占6成。
但除了類似金融中心、轉運中心或是以觀光為主的小國等特殊的經濟體外,製造業其實都扮演經濟體的基石角色。因為有製造業,不論是作為內需消費或出口,由此衍生出各種運輸、物流、金融等需求。美、日等國製造業占比重在1成左右,似乎製造業已無足輕重;但事實上美、日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另一個先進國家中的製造業大國德國,其製造業占比則仍在2成。近年的研究甚至認為製造業較強、同時保持較高比重的國家,面對全球性危機時更有能力“吸震”通過,德國就是一例。
拿鄰近的四小龍比較,情勢更明顯;台灣與韓國因幅員較星、港為大,有發展製造業的條件,加上亦非金融或轉運中心,製造業一直扮演經濟成長的重要角色,至今占比仍達3成左右。星、港為都市經濟體,資源條件較不適合發展製造業,製造業比重較台、韓低;即使如此,星、港政府都希望架構製造業作為經濟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