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性問題仍存
和次貸危機前相似的是,此輪美國股市瘋漲,部分是因為資金在金融市場“空轉”套利,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哈維爾·本塞說:“如果現有模式沒有得到改變,我們仍然被金融資本的利益和邏輯所支配,經濟很難獲得長久復甦,只會產生新泡沫。”
次貸危機已過去近十年時間,但全球經濟結構性問題猶存。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環境使得發達經濟經濟體去杠杆進展非常緩慢。同時IMF此前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許多新興經濟體企業杠杆率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劇了金融脆弱性。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說,當前金融系統的巨大流動性暫時掩蓋了貨幣和資產泡沫化風險。他說:“這雖然推遲了風險,但不等於去掉了風險”。
此外,“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貨幣政策的博弈和分化將會對全球資本流動產生影響,加劇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降低全球經濟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加之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思潮抬頭,美國金融市場如果再次爆發危機,很容易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擴散。
全球抗風險能力已獲提升
不過也應看到,歷經金融危機洗禮之後,如今全球抗風險能力已得到了切實提升。首先,雖然特朗普誓言放鬆金融監管,但和次貸危機前相比,目前美國金融監管“防火墻”更為有效、金融體系也更加穩健。
美國財政部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中美國銀行機構的資本增加逾6000億美元,減少了對杠杆的依賴,流動性資產增加。2016年壓力測試表明,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本水平繼續提升,資產狀況繼續改善,在假設的極端不利條件下借貸能力整體增強。
第二,從全球層面看,全球金融監管合作和政策協調機制常態化有利於監測和管控新風險。
2010年出台的《巴塞爾協議Ⅲ》,已成為危機後世界主要經濟體共同制定並努力落實的全球金融監管新標準。愛爾蘭中國研究院院長王黎明教授認為,《巴塞爾協議Ⅲ》把流動性監管提到了與資本監管同等重要的地位,對金融系統中風險較大的“金融創新過度”的監管進行了針對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