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以文圓夢”激發人民磅礴之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7 14:41:44


中國詩詞大會。資料圖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在康震看來,長於抒情和描繪意境的中國詩詞,正代表了一種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優勢。“每個民族都要不斷延續和創新自己的文化,同時找到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發展方式。而創新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通透理解的基礎之上,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是踐行總書記傳承文化基因並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講話精神的具體形式。”他說。

  一種傳統:基因在文化的群眾參與中傳承

  “池塘見說生新草,已許游魂入夢招。”“君看浣花堂上燕,芹泥雖好亦知還。”這些詩都來自浦江民間詩社“月泉吟社”詩人的筆下,寥寥數筆寫盡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正義的追求。談到民間詩社的繁榮,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唐曉渡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從蘭亭雅集到月泉賽詩,到虹橋修禊,古往今來,全國各地的詩社在滋養百姓心靈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正是習近平提到的“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態度”的真實寫照。

  廣泛的群眾參與形成了綿延千年的詩教傳統。在今天的浦江,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流淌在老百姓血液裡的詩教傳統,鼎盛時期3000人同食一鍋飯的“江南第一家”鄭家的家規中,“孝義表門”“厚人倫、美教化”都赫然在列。

  “作為‘六藝’之首,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以詩教化的傳統。詩教傳統對健全、飽滿人格的養成意義重大,這在今天更多演化為蘊含於寫作和閱讀行為中的自我教化。”唐曉渡說,如今,一股包括所謂“底層寫作”在內,某種程度上甚至以此為標誌的“詩歌熱”正方興未艾,這種詩歌復甦的持續熱情,在當今世界範圍內是罕見的。“這恰恰體現了作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作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詩教傳統獨特的價值所在。”在他看來,如今對詩教傳統的重新審視,恰恰是中國當代文化立足自身充分發育的重要標誌,今天正是我們發現傳統之美的時候。

  發現傳統之美,今天的文化的群眾參與,開始更加重視從孩子做起。最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成為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第一次”,對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等都做了具體清晰的規定。

  “雖然近年來各地學校興起了不少國學經典吟誦,但國學推廣難就難在師資不足和脫離生活,我們期待以《意見》為開端,從高考題目設置到課堂教材編寫,讓傳統文化能更深入全面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華吟誦協會理事孫曉婭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