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根據媒體報道,韓國海警2月16日晚11時15分許,在黃海海域再次對中國漁民進行暴力執法,執法期間向中國70多艘漁船開槍示警,共發射900餘枚子彈,所幸目前沒有看到韓國此次行動造成我方人員傷亡的消息。此次行動是韓國海警今年首次使用班組式武器對中國漁民進行暴力執法,也是韓國自去年宣布提升漁業執法武力使用權限後發射子彈最多的一次行動。韓國海警在執法過程中對武力的使用不夠審慎,這顯示了韓國海警的行動缺乏專業性這一突出問題。
自2016年9月起,黃海海域的中韓漁業爭端就不斷升溫,成為繼南海、東海問題之外另一個引起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9月29日,韓國海警在執法過程中使用爆音彈,造成我方三名漁民死亡。2016年10月,伴隨著漁業衝突的升級,韓國政府宣布,決定對中國漁民執法時提升武力使用程度,在必要時甚至將動用艦炮轟擊涉嫌違規的中國漁船。
2016年11月1日,韓國海警首次動用班組武器向中國漁民開火,先後使用M60機關槍向空中和中國漁船周圍水域發射600多發子彈,造成中國漁船船體受損,並扣押了兩艘中國漁船。11月12日早上11點16分,韓國海警在仁川附近海域驅趕約30艘非法捕撈的中國漁船,使用M60機關槍向中國漁船射擊,發射95發子彈。
中國漁民和韓國海警之間的衝突事件每年都在上演,並且不斷有悲劇發生。韓國海警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提升執法過程中的武力使用權限,但是雙方的衝突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數量逐漸增加、矛盾日益激化的趨勢。最近中韓漁業摩擦升溫的主要原因也在於,韓國單方面執意降低在執法過程中武力使用的限制,並在最近的執法過程中對使用班組武器缺乏審慎。
在全世界的主要沿海國家中,海警廣泛地作為海洋執法力量存在,與負責作戰與安全的海軍有著根本的區別。世界主要國家的海上執法力量也都隸屬於行政部門管理,例如美國海岸警衛隊隸屬於國土安全部而非國防部,日本海上保安廳隸屬於國土交通省,英國皇家海岸警衛隊處於交通部領導之下;加拿大海岸警衛隊原隸屬於運輸部,後改歸漁業與海洋部管理……中國和韓國目前也是如此,中國海警局為國家海洋局對外開展執法時所採取的名義,同時由公安部指導工作;韓國海警幾經變遷,目前由韓國海洋警備安全本部管理,同樣不屬於海軍,而是一支海上執法隊伍。
較海軍而言,海上執法隊伍在開展執法行動時,武力使用的重要原則為比例原則和程序原則。比例原則方面,海警在執法過程中,所使用的手段應該與所追求的目標成比例。固然,海警在必要時可以採取武力手段進行執法,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海警可以憑借自身的武力優勢開展暴力執法。面對海上發生的意外情況,海警通常選用的執法措施均為非致命性的,例如水炮、噪聲驅離等,以做到“最小侵害”,這也是國際人道法的要求。然而,韓國海警在執法過程中多次動用手槍、爆音彈等武器傷及中國漁民生命安全,從去年開始動用機槍進行執法,甚至威脅將使用火炮,確實與其所追求的執法目標不成比例,並且缺乏人道主義精神。
程序原則方面,海警的武力使用應該具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及批准程序的。例如,美國海岸警衛隊作為目前發展最為成熟的海上執法力量,有一套極為嚴格與全面的執法技術規範與操作程序,並且在多年前就已經對外公開。該指導方針明確規定:“只有在非常必須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武力,不能過度使用武力。如果不使用武力就能完成指定的任務,則不能使用武力。”面對抗拒執法行為,美國海警在操作上要嚴格遵循強度逐漸遞增的四個階段,並且始終保證不造成人員死亡或嚴重傷害。反觀韓國方面,2016年11月8日,韓國海洋警備安全本部表示將發布和實施其自身的《武器使用指南》,規定海警在執法過程中遇到暴力抗法時,可立即動用所有火力武器進行抓捕,並允許“先開火後報告”。
針對愈加嚴重的武力使用不規範現象,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Bernard Miranda在今年1月24日發表題為《海上警告:做好準備再行動》(Warning at Sea:Be Prepared, Be Ready)的文章,對海上執法中存在的不專業行為提出批評。文章指出,近年來隨著海上爭端的加劇,海上執法機構在執法時釋放警告信號這一措施經常被施行,並帶來了嚴重後果,例如中國漁民遭到的傷害。作者呼籲,海上警告行動必須經過法律的授權及細致的政治評估,並且還要符合國際法的規定。武力使用程度高的海上警告措施必須在與領導部門進行溝通之後才能做出,各部門應該建立起標準化的操作程序,下達開火指令的權限要經過密切的協調。此套程序應該在海上得以充分的演練,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人為的失誤。同時,海警必須建立起相應的保障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比之下,韓國海警對中國漁民採取暴力執法行動,顯然缺乏周密細致的法律、人道及操作上的考慮,顯示了其不專業的本質特征。
(來源: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