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2017年中央企業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95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473萬噸。積極在有色金屬、船舶製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產能過剩行業開展去產能工作。”日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劃定化解產能過剩時間表。他同時表示,2017年完成300戶“僵屍企業”處置任務。
化解產能過剩是2017年重要改革任務,而央企是主力軍。《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本屆兩會上獲悉,國資委已經對下一步化解央企過剩產能進行了部署。將在涉及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進行試點,建立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要求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企業,進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
化解產能過剩,多家央企也紛紛設定時間表。中國華能集團表示,2018年年底前,退出煤炭產能914萬噸/年,處置僵屍企業16戶、特困企業4戶,“十三五”期間關停退役647萬千瓦煤電機組。保利集團發布計劃,堅決執行國家煤炭行業去產能政策,關停無效礦井,盡快實現戰略退出,將用三年時間完成39家“僵屍企業”的重組整合退出,確保虧損額減少50%以上。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將從源頭堅決控制、減少無效和低效投資,從電源側“去產能”,重點堅決落實煤電“取消一批、緩建一批、緩核一批”政策,推動能源主管部門將南方五省區“十三五”火電裝機新增規模控制在4285萬千瓦以下,從2020年,全網非化石能源電量占比不低於50%。武鋼集團擬在已經淘汰完落後產能的基礎上,主動退出煉鐵產能319萬噸、煉鋼產能442萬噸。
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未來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應在於是否實現了過剩產能的有效化解、過高杠杆的明顯抑制、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顯著提高,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味做大規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16年,雖然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都超額完成了去產能的任務,但更多的是一些停產、半停產的無效產能,而今後的工作將指向正在生產中的一些企業,難度會加大,這些企業退出產能之後,遺留債務、職工安置等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可以說,今後供給側改革在這方面將進入攻堅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