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會智庫建設,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社會智庫建設,關鍵在人才。智庫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沒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成果,不可能建設一流的智庫。社會智庫要發展、壯大,必須凝聚一批學風正、學術造詣深、有大局意識、有較高知名度的人才,必須培養一批年輕的研究中堅。抓住選才、育才、用才等重點環節,創造一個有利於智庫人才自由發展、競爭成長、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社會智庫一般起步較晚、經濟實力和經費有限,加之目前人才的管理體制、機制限制,沒必要也不可能所有人才都自己招聘、自己培養,所以“借”就是最大的人才戰略,也就是要“借船出海”“借腦生智”“借地發財”“借雞下蛋”,吸納全社會各領域的人才為我所用。所使用的人才,可以是體制內的,也可以是體制外的;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可以是學術大師,也可以是實際工作部門領導和專家;可以是長期簽約的,也可以是一次性合同制的;可以是項目組組織的,也可以是“星期六工程師”式的。要以十分靈敏的嗅覺,在重大現實問題的應用研究中,發現那些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在相關領域有突出貢獻的高端人才,那些學術功底扎實、勇於開拓進取的學科領軍人才,可以以適當的方式扶持一批有潛力的青年專家。
加強社會智庫建設,要強化調查研究。提倡“走出去”“走下去”,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營養。目前看,社會智庫實力小、規模小,沒有“腿”,所以社會“觸角”還不普遍。要深入開展應用對策研究,就要更多地了解政情,也要更多地了解民情,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避免閉門造車的現象發生,這就要求轉變學風,深入實際搞調研。比如圍繞政策盲點問題,開展“政策型”調研,多方面收集情況,及時給各級黨、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議,補充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圍繞社情民意的熱點問題,開展“民意型”調研,把群眾呼聲、百姓意願及時反映給黨委和政府,供決策參考;圍繞領導關心的重點問題,開展“參謀型”調研,提高智庫成果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貼近度。
加強社會智庫建設,要創新管理方式。改變社會智庫過分“散”“亂”的管理格局,遵循智庫建設規律,積極解決與體制內智庫機構、高校的人才認定、職稱評定、成果評價、學術標準的銜接,下大力氣解決智庫定位不清、人浮於事、資源分散、成果轉化緩慢等問題,實現人員考核、學術管理、經費管理,以及成果評價、轉化、獎勵機制的創新。特別是推進成果評價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決策咨詢研究成果評價體系,由單一注重專家同行評價向政府和社會評價並重轉變。把項目建設作為社會智庫建設的生命線,積極出產品、更多出精品,形成高質量的應用對策成果。運用大數據平台,為智庫研究提供數據支撐,大力積極打造數字化智庫。加強載體建設,提高智庫研究成果的轉化率,充分利用成果發布會、內參、新媒體推介、經濟形勢分析會、高端論壇、藍皮書等多種形式對外傳播研究成果,擴大社會智庫的影響力。
加強社會智庫建設,要強化專業和學科支撐。專業和學科建設是社會智庫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一個研究機構,要有自己的重點研究領域,這樣才有可能吸引相關人才,形成相對固定的團隊;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主打產品,提供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咨詢服務;才有可能形成獨具特色的團隊文化、智庫核心價值取向,形成堅實的智庫凝聚力、影響力和生產力。所以社會智庫要始終把加強專業和學科建設、打造優長和特色研究領域作為主線,加強重點研究領域的科學化設計與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學科體系。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等領域加大研究力度,力爭使應用對策研究要上台階、上水平。同時要在具有某些優勢的歷史文化研究領域搞出特色,確定一批長期跟蹤研究、持續滾動資助項目,建設具有學科特點、地域特色的“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