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作用無可替代
冷戰後,如果說還有哪件兵器的運用,能夠引起全世界長時間持續關注和解讀,那麼航母一定毫無爭議名列首位。以此次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從美國西海岸出發向西太平洋的巡邏部署行動為例,從其出發至今兩個多月時間裡,這艘航母的一舉一動無不引起包括亞太地區乃至區外國家的廣泛關注。
航空母艦被視作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的象徵。從1910年11月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柯蒂斯”雙翼機,在“伯明翰”號輕型巡洋艦的木制甲板上滑跑升空算起,西方強國海軍建造和運用航母已近百年。這個在艦艇家族中還算是新艦種的大型戰艦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後,便一直雄踞“海上霸主”寶座,迄今尚未有一款兵器能從根本上撼動其地位。
然而,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並非自誕生之日就存在的。近百年來,選擇航母,又放棄航母,再選擇它,不少國家的航母政策歷經反覆:美國直到二戰中珍珠港被偷襲才認識到航母的關鍵作用,在此後的珊瑚海、中途島、萊特灣等大規模海戰中,美國海軍最終摒棄了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決戰理論;蘇聯不同階段的領導人對是否建造航母認識不同,直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前蘇聯高層才深刻認識到航母的戰略作用……由於航母在戰爭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各世界大國最終“殊途同歸”——堅定地朝著發展航母的方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