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2017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梅麗爾·斯特裡普(昵稱梅姨)在最佳女演員的角逐中,敗給年輕的愛瑪·斯通,然而,當晚最響亮的掌聲,卻是獻給梅姨的。近年來,影壇“老炮兒”與新秀之間的角力,實在並不鮮見,從美國影壇演員的興衰沉浮便可見一斑。
電影靠什麼成為經典
首先,電影究竟是靠什麼來支撐:明星還是影片?
曾經破紀錄五次被《人物》雜誌評選為“世界最美麗女人”的超級巨星茱莉亞·羅伯茨,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直到21世紀初,幾乎一直保持著世界片酬最高女影星的地位。1990年,出演《漂亮女人》時,她的片酬是30萬美元;而到了2003年,她因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獲得了2500萬美元片酬。資深媒體分析者德加拉比迪安(Paul Dergarabedian)這樣說,“(那時候),因為有巨星加盟,片商可以搶在社交媒體之前,便輕鬆搞定首個周末票房大賣。人們說,‘這是個茱莉亞·羅伯茨影片,我們去看吧。’”片商和影星就這樣輕輕鬆鬆把錢賺到手了。但如今,“巨星效應已經讓位給巨星、品牌、劇本、發行日期等一系列因素的合力。如果有個巨星恰巧在這部電影中,那也不過是蛋糕上的一層糖霜罷了。”
今天的茱莉亞·羅伯茨早已沒有了當初的票房號召力,2015年翻拍自阿根廷電影的《謎一樣的眼睛》,雖有羅伯茨與另一巨星妮可·基德曼支撐,終因無甚新意,而落得個無聲無息。的確,兩位巨星今天都已五十出頭,即便化妝師技術高超,也難重現其昔日風采;然而,即便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俊男靚女們,如果沒有好作品,也同樣難以在好萊塢有所建樹。
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帕蒂森(Robert Pattison)以及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等一批顔值頗高的新人憑借《暮光之城》《分歧者》《饑餓遊戲》等電影而紅極一時,特別是俘獲了全世界無數少男少女的心。但是,在成名作之後,“暮光女”“暮光男”們因為近年來鮮有佳作問世,逐漸淡出觀眾關注的焦點,倒是因小成本精良製作影片《冬天的骨頭》而引起好萊塢關注的勞倫斯,並不被《饑餓遊戲》一片所帶來的盛名所累,近年來一直在重量級作品中貢獻出色表演——如《烏雲背後的幸福線》(此片為她贏得一尊奧斯卡小金人)《美國騙局》等——一直保持其旺盛的人氣。
曾經,依靠明星是電影產業一條省力的道路,但是如今這條道路已經越來越變得沒有前途。電影畢竟最終是作為成品出售的——不管它是藝術品還是一般商品,而不是一個漂亮的零件。“沒人願意花上10美元去電影院裡,僅僅盯著一張漂亮臉蛋兒看上兩個小時。人們想看一部好電影。”德加拉比迪安如是說。這話也許有些絕對,但顯然,在一個比較成熟的電影市場,對於合格產品的需求還是遠遠大於對於一個漂亮零件的需求的。
一位從事電影史研究的學者馬爾丁(Leonard Maltin)說,“過去,一位賣座的演員在好萊塢幾乎就是票房保證。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轉變,如果你有個好點子或者抓人的設定,而且你的廣告和宣傳片做得足夠好,那麼你的影片即使沒有明星,照樣可以大賣。”這話還沒有說完——如果實際影片與宣傳片一樣好,那麼這部影片就可以票房、口碑雙豐收。
說到底,演員必須服務於角色,而角色必須服務於故事,只有三者統一,才能創造出好作品。曾經拍出經典佳作《逃出拉斯維加斯》的尼古拉斯·凱奇,本是顔值與能力俱佳的演員,但近年來卻變成“爛片之王”,究其背後原因,顯然是與對於電影這件事的認識極有關係——為了賺錢,無論好壞,逢片必接,表演胡亂應付,最後只能造成惡性循環,成就其“票房毒藥”的名聲。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