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編者的話:二十國集團智庫會議(T20)舉行,中央企業智庫聯盟成立,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聯手打造高端智庫平台……一段時期以來,智庫成為熱詞,日漸走進經濟社會生活。我國各類智庫亦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統計,現階段,我國比較活躍的各類智庫已有200多家(不包括高校智庫),初步形成了官方智庫為主,高校智庫、企業智庫和社會智庫共同發展的全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撐。”那麼,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有著怎樣的意義?應該如何堅持中國道路、聚焦中國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請看專家對話。
中國智庫 中國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庫呈現加速發展的嶄新局面。同時,在“智庫熱”中,有影響力的智庫還相對有限
記者:近年來,我國各類智庫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不但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起日益重要的作用,更日漸走近尋常百姓,讓越來越多的人分享其研究成果。那麼,智庫是什麼、在我國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王輝耀:事實上,智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溯至齊國的稷下學宮和戰國四公子的門客集團,都是中國著名的早期智囊團。漢高祖劉邦有“三傑”、唐太宗李世民有“二十八功臣”,以及後來的幕僚制度,都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的“智庫”。新中國成立後,現代智庫應運而生,官方主導的智庫首先出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智庫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國智庫呈現加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劉元春:現代意義上的智庫起源於西方,最早是個軍事用語,指二戰期間防務專家和軍事戰略家們討論作戰計劃和制定戰略的保密室。我們現在所談的智庫,是指誕生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中,服務於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提供參考和借鑒的非營利性政策研究機構,包括官方、大學和社會智庫等類型。
記者:就我國現狀來說,智庫的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現了哪些問題?
劉元春:根據美國某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6》,2016年全球擁有智庫6846家,其中中國435家,為世界第二智庫大國。可以說,中國智庫的發展無論在政治環境、輿論環境、人才資源、資金保障還是社會需求上都進入了黃金時代。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下的“智庫熱”中,有影響力的智庫還相對有限,管用的智庫產品更少——有些智庫機構疏於研究問題,卻專注於對外包裝、智庫排名﹔一些專家也是打著智庫的旗號,忙於爭搶課題和項目,能耐心做研究的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