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球整體變暖擾亂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11 06:38:01


5月下旬,“天府之國”四川成都正值搶收小麥油菜和搶種水稻的關鍵時刻,農民正在田裡辛勤勞作。
  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農耕文化的衰落并沒有讓節氣過時,但在工業時代發生的氣候變化,卻對節氣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5月9日刊發環境網站“中外對話”研究員馮灝的文章《全球變暖,節氣不准了?》稱,“穀雨前後,種瓜點豆”,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排序,4月20日是穀雨——全年的第六個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

  根據中國明代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譜》:“穀雨,穀得雨而生也。”穀雨時節,氣溫轉暖,降雨適量,正適合播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科學,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城鎮人口已近六成的當代中國,節氣作為農業生產指南的作用已經不複重要。但冬至吃餃子或湯圓、清明掃墓祭祖等與節氣緊密相連的習俗依然是大多數中國人下意識遵守的生活習慣。

  可以說,農耕文化的衰落并沒有讓節氣過時,因為節氣已經深深印刻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但工業時代帶來的氣候變化,卻實實在在導致了節氣的失准。

指導農事的二十四節氣

  古代中國人通過觀察、記錄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將其分為24個等份,每一等份15天,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以天象、氣溫、降水、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准,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推廣到全中國各地。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小滿割不得,芒種割不及”……這樣包含了節氣的農業諺語不勝枚舉。在傳統的農耕中國,二十四節氣實實在在地指導著農業生產,播種、澆水、施肥、除蟲、收割都有節氣管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