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幾張舊單據帶你“穿越”到民國南安英都郵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31 00:18:13


英都鎮榮星村土地公街50號,曾經的民國郵政代辦點所在地。
  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交通、通信不發達的時代,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紙薄薄的書信,要翻越千山萬水,甚至漂洋過海,才能傳遞到目的地郵局,再送達收信人的手中。戰火紛飛的年代,書信帶來的更是親人的思念和牽掛。

  海絲商報記者日前獲悉,南安英都鎮良山村洋厝村民洪偉財家裡有民國時期“英內郵局”(英都舊時稱英內)開展業務的票據表册,見證英都郵政局的那段特殊歷史。

  掛號信、明信片 郵局經營種類多達15樣

  記者在洪偉財的家中看到,這些資料包括英內郵局“中華郵政寄發函件清單”檔案1册,“中華郵政掛號郵件清單”檔案1册,還有當時《泉州日報》開具給英內郵局發行報紙的報資收據2册。紙張雖然已經泛黃,但無論是手寫字、印刷字還是蓋上的印章、郵戳,都還非常清晰。

  在“中華郵政掛號郵件清單”的其中一頁,記者清晰地看到,郵件的原寄局為“英內”,接收局為“福州管理局”,黑色郵戳清晰地顯示“福建·英內”及年月日等字樣。從這本資料可以看到,有從南安寄到大田,寄到晉江、永春等地的信件,從紙上可以看到英內郵局經營的種類較為豐富,有雙掛號、明信片、新聞紙、貨樣、小包郵件等15樣。

  而在《泉州日報》的報資收據顯示,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泉州日報》南安代派處開給的訂報收據,仍稱交款方為“英內郵局”,地址“英圩”。

  “當時整個英都鎮的書信往來、訂閱報紙、收發郵件都是在‘英內郵局’。”洪偉財告訴記者,他的祖父洪修德從1936年開始,在當時的“竪仔街”50號和52號同時經營郵局和藥鋪,直到1954年公私合營,才將郵局移交給南安商會。

  見證僑鄉歷史 一封僑批最快要20天送達
洪順德的父親,也就是洪偉財的高祖父洪鳴玉是華僑,在馬來西亞做生意,事業成功後就在英都建大厝買田地。洪順德念過書,在家鄉掌管著父親置辦的產業,有一定的名望。因為有華僑關系,他的思想也比較開放,接觸了外來文化。

  “由於我祖父是僑眷,那時候也有從南洋寄回來的貨品,都是我祖父在交接,不但要收信件,還要親自上船下船派送或收取郵袋。”洪偉財說,當時英都有不少華僑,華僑與家裡聯系都要通過郵局。除了貨品,聽說當時寄一封信,一般20多天才能到,抗戰的時候,有時候一封信要輾轉多次,通過香港,再到內地要好幾個月,可能半年都到不了收信人手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