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銀監會等部門要求網貸機構一律暫停開展校園網貸業務記者暗訪發現
多家校園網貸平台仍“頂風作案”
7月5日,有媒體報道稱,重慶市一名大學生因欠下網絡貸款債務無法還清,跳江自殺。這則消息再次將校園網貸推上輿論焦點。就在這起悲劇發生前,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其中明確提出網貸機構一律暫停開展校園貸業務。在時有發生的悲劇面前、在監管部門的禁令面前,校園網貸市場是否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從早先的信用卡到如今的校園貸,針對大學生的金融產品向來是消費金融中走得較快的一員。
近日,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這並非監管機構對校園貸的首次動作。針對校園貸出現的問題,監管部門自去年開始已多次發文進行調整。一次比一次更緊的“緊箍咒”,讓整個校園貸市場迎來行業洗牌。
然而,《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儘管銀監會等部門明文要求“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並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但仍有頂風作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