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 去產能要從行政化轉向市場化
“去產能比數字更重要的是體制因素,要從行政化向市場化轉變。”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向記者表示,我國鋼鐵、煤炭產能過剩的體制性特點是政府過多干預經濟所致。“必須深化市場體系改革,讓‘市場調節’替代‘政府推進’,讓市場發現價格,讓企業參與治理,”李錦表示,2017年的去產能工作要避免行政化的“快速”推進。他提到,河北武安創造性的建立了全國首個縣級鋼鐵產能交易平台,運用市場機制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對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有一定的啟發性,“用市場的手段去產能,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張曉強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也曾指出,必須要把握好去產能和去產量的關係,二者不能簡單劃等號。張曉強建議,未來用更優化的方法和原則落實去產能的工作,“第一就是堅持壓減淘汰落後產能,而不是一刀切,第二是壓減落後產能和產量的調整要科學規劃,兩者不能簡單畫等號。”
記者了解到,鋼鐵、煤炭領域中“去產能”和“去產量”應如何平衡,是多位專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專家表示,應注意去產能不是去產量,去產能是要真正拆掉落後產能,不能讓它擾亂市場。而產量則是市場決定的,市場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
“總體來看,今年鋼鐵去產能任務完成已經過半,煤炭去產能也接近一半,目前去產能還面臨債務、職工安置以及地方穩定等難點。”一位業內專家說,他表示,目前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涉及的多為國有企業,也是地方財政支柱企業,涉及當地財政收入、就業、經濟穩定等,集中審批、管控競爭的方式已難以抑制產能過剩。同時,現在過剩的產能不僅僅是落後產能,還包括結構性無序發展產生的大量先進產能,這些都是目前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此外,不少專家也指出,如何防止已經關停的落後產能“死灰複燃”也是去產能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最近審計署發布的多家央企的審計公告就顯示,部分鋼鐵企業仍存在違規新增產能的問題。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