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蒸汽彈射器輸出功率遠不及電磁彈射器,這不利於艦載機在較短距離內快速彈射起飛,從而大幅減少了日出動率。理論與實踐都表明:現役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蒸汽彈射器效率只有5%左右,如果採用電磁彈射器,則可將輸出功率提高到60%。蒸汽彈射系統在使用前預熱需十幾個小時甚至24小時,電磁彈射系統從關閉時的冷鐵狀態到發射準備狀態只需15分鐘。
三是蒸汽彈射器只能彈射一定重量的艦載機,一些艦載無人機就無法彈射。而電磁彈射器的能量輸出調節範圍遠大於蒸汽彈射器,彈射過程不僅加速均勻且力量可控,彈射幾十公斤重的艦載無人機也不在話下。此外,電磁彈射器的推力啟動段沒有蒸汽彈射那種突發爆炸性的衝擊,這不僅大大延長了飛機和部件的結構壽命,而且降低了對飛行員身體承受能力的要求。
技術雖老,但可靠實用
電磁彈射器雖然優點很多,但其決策與研製過程遠比蒸汽彈射器要複雜和漫長得多。蒸汽彈射器從研發到大量使用,只花了10年時間,而電磁彈射器則用了30多年。
蒸汽彈射器的問世緣於二戰末期噴氣式飛機的出現。鑒於高能彈射的急迫需要,美、英等國決定著手開發一項新的彈射技術。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英國便完成了從提出方案到製造出演示裝置的整個過程;隨後,英國海軍又展開了初步試驗。1952年,英國海軍開始在“英仙座”號航母上對蒸汽彈射器試驗取得成功,很快開始裝備部隊。1954年6月1日,美國在“漢考克”號航母上對蒸汽彈射器裝備完成彈射操作。從此,航母裝備蒸汽彈射器日漸普遍,整個過程只花了10年時間。
而電磁彈射器的研究則始於1982年,直到即將服役的美國福特號才裝備上電磁彈射器。過去30多年來,電磁彈射器研發計劃問題不斷,試驗頻出故障,造成計劃延遲,費用超標。2010年1月12日,在美國新澤西州赫斯特湖航空工程站進行的電磁彈射試驗中,彈射器拖梭反向移動,猛烈撞擊在甲板張緊器上,造成系統硬件損傷。該故障對於直線電機電樞和甲板張緊器造成的損傷是不可修復的。這一事故使計劃整整拖後了兩個月。美國個別議員甚至擔心,電磁彈射技術的風險超過了它的優勢。
李傑說,蒸汽彈射器已使用了半個多世紀,其高可靠性早已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和飛行實踐的驗證。時至今日,在近千萬次的艦載機彈射起飛中,尚沒有一架因裝置本身故障而出事故。而電磁彈射器還未經過實踐檢驗,一時半會兒還很難斷言它是否安全可靠。我國002型航母採用蒸汽彈射器,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