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是離我們很近的普通人”
“我覺得‘網紅’就是一群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強的人,他們不像明星或者其他名人那樣高高在上,我們普通人也可以接觸到。”葉予提到了自己和“網紅”的一段經歷。
有次,葉予想找一首曲子,但因為版權問題,該曲尚未在網上公開。後來,“網紅”迪迪幫助了他。迪迪是位音樂製作人,經常給歌手們譜曲。在一個直播平台上,他有近10萬的粉絲。
去年8月,葉予來到北京參加演唱會,和迪迪在線下見了一次面。“我們聊了很多關於音樂和人生的話題。”葉予回憶,那段時期自己一直在糾結要不要正式往音樂方面發展,迪迪堅定了自己的信心,“迪迪告訴我,做音樂關鍵是要有心,音樂圈裡有不少人都是半路出家的,有些甚至沒有經過科班訓練,但都成了很好的製作人。”
在得知葉予想正式學音樂後,迪迪還成了他的鍵盤老師。“迪迪很願意為真正想學習的人引路,他還給我推薦了不少樂理書籍,我現在的不少聲樂老師也是他幫忙引薦的。”葉予說。
葉予的微信裡有不少像迪迪一樣的“網紅”。“我覺得現在‘網紅’在慢慢轉型,‘錐子臉’不能代表所有的‘網紅’,我現在關注的‘網紅’恰恰是那些有本事、有才華的人。”葉予說。
浙江理工大學心理學系教師甘甜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年輕人喜歡“網紅”是從眾心理和求異心理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年輕人容易在相似朋友圈形成追逐“網紅”的風潮。同時,“網紅”與眾不同的地方讓人產生對標新立異行為的追逐感。
“‘網紅’更容易引起共鳴,這在心理學上稱作為‘共情’。‘網紅’就像一個你身邊的普通人,你覺得他很有意思很有特點,更接地氣,更加容易被他吸引。”甘甜說。
在甘甜看來,無論喜歡“網紅”還是明星,都是一個自我認知的契機。“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尋找原因,好好思考喜歡‘網紅’的理由,才能夠更加理性地追‘網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