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是上世紀30-8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競爭和對抗。二戰後美國成為無可爭辯的超級大國,掌控全球GDP的一半,具有令人畏懼的常規兵力以及對熱核武器的壟斷。但是美國的霸主地位很快受到二戰期間的盟國蘇聯的挑戰。雖然美蘇關係經常緊張,似乎是核威懾下的冷戰成功地使美蘇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但回顧歷史,蘇美在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數次接近了戰爭邊緣。後來蘇聯崩潰,美國智囊歡呼冷戰勝利,認為冷戰以蘇聯解體告終,是美國及西方盟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結果。
第四個案例,就是1990s到現在的英國,法國同德國的競爭關係。在冷戰後兩德統一令許多人擔心統一的德國會重新恢復過去的霸權野心。雖然統一的德國注定要再次成為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大國,但是德國崛起在英法眼中很大程度上是良性崛起,統一後德國致力於經濟整合主導歐洲。不過,該文認為英,法同德國競爭僅在歐洲,再者德國的戰敗經歷已經排除了德國使用軍事手段的選項。
該文發問:這些案例對中美競爭有多少借鑒呢?
其分析認為,對比歷史案例,年貿易額超過五千多億美元的雙邊經貿關係使中美關係同美蘇冷戰有了本質不同。但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正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全方位崛起,已經不同於歐洲範圍的競爭案例。
該文指出:雖然中國領導人多次對美國強調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但實際上中美競爭已經沒有了15世紀西葡競爭同樣的空間。也就是說,中美掉進“修氏陷阱”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不能不說,這個分析,是值得引起警覺的。看現在的國際態勢確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情狀,有“風”、有勢能,要將中美捲入“修昔底德陷阱”。即便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面對中國崛起引起的猜疑和擔心,強調中國發展要和平共榮,還呼籲西方大國吸取歷史教訓,接納中國,避免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但這個“修氏陷阱”,不是誰不願意就能輕易避免掉進去的。人們有時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其實,現在難辦的情況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願爭強,他因為擔心你強、擔心你強大了會“吃住他”,就總是想把你拖住乃至鬥弱、鬥敗你。對方是要“拉”你進入“纏鬥的漩渦”,而一旦進入漩渦,則很難跳脫。
看到有分析說,美國和美國人對中國是茫然懵懂,可以說是成體系的“中國文化盲”。(相對說,中國知識分子反而對美國文化的了解還是很透徹的,中國中產階層家庭以讓孩子到美國留學為榮,中國院線裡好萊塢大片最受歡迎,代表美國大眾文化的快餐廳及生活消費品隨處可見。)不僅是美國高校和學者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美國政界和司法界也對中國文化簡單化和符號化。從白宮到國會山,尤其後者,對中國文化的蒼白無知,導致了中國威脅論的盛行,這也成為反華的淵藪。
其實這些美國政客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中國歷史和文化,就會發現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欺凌鄰國乃至欲稱雄全球的霸權主義國家。很多美國智庫機構和專業人士(當然包括主流媒體),在對中國商業文化的理解上,還不如看上去很莽撞的特朗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