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破案,人工智能還能輔助法官判案。當法官需要判定一個案件中當事人是否有“自首”情節時,除了可以通過在文書中搜索“自首”這一直接關鍵詞獲得相關信息,“善解文意”的人工智能還能做得更進一步。“在國雙司法大數據產品中,即使不包含自首的字眼,像‘主動坦誠罪行’、‘家屬主動投案’這樣描述與自首相關情節的內容,也會被人工智能自動識別出來並提供給法官。”國雙科技司法大數據事業部咨詢總監舒怡說。
人工智能通過模仿人類的認知過程——觀察、學習、組織語言、處理數據、得出結論,從而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不同的是,由於計算機程序具有幾乎可以在瞬間遍歷各種數據庫的優勢,對於人類來說繁複的法律檢索對人工智能來說其實無比輕鬆。
舒怡介紹,以國雙的司法大數據團隊為例,既有由從業8年的前法官、有十餘年司法工作經驗的前檢察官、資深律師組成的專業司法團隊,又有專攻人工智能算法的工程師團隊,雙方的經驗、技術結合後,一幅龐雜的司法知識圖譜便繪制完成了。通過不斷學習知識圖譜,人工智能可以變成幫助法官、檢察官提高工作效率的“小助手”。
創造力與社交能力仍是短板
當餐廳湧入機器人、汽車也能無人駕駛、圍棋界詩歌界都有了機器人“選手”……是否會引發人類下一波“失業潮”?
“人工智能肯定會取代一些行業,導致一些人失業。這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已不稀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就如曾經電子郵件的出現,讓一部分郵遞員失業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讓一些崗位“黯淡無光”,但這些崗位要全部消失也很難。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家全球機器人大公司都亮相了能在工廠中與人類配合的協作機器人,機器人已經開始在一些智能工廠代替部分工人。
“人類還有什麼優勢?主要是兩點——創造力和社交能力。”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說,人工智能取代大量崗位最終將成為大勢所趨,但人工智能征服人類的擔憂完全不必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