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被打”能成為免除抗法責任的事由嗎?在不少類似事件中,或許是出於平息輿論、息事寧人的考慮,官方似乎僅以對涉事警察“嚴肅”處理了事,而抗法者卻因為“被打”了,而免除抗法責任。這顯然是一種吊詭邏輯。
這也使得警察們在類似事件後容易產生“兔死狐悲”之感,只能選擇在朋友圈“抱團”。或許這也是這幾年來,不少警察群體公眾號所發布文章與大眾觀點嚴重割裂的深層次原因。事實上,執法對象“被打”了,官方的確應對其賠償、道歉,並追究打人者責任,但對其之前的違法行為與抗法行為也須給予法律評判。
面臨非正義侵害,產生打擊報復的衝動,這是人性使然,警察也不例外。他們能否克制住這種衝動,一方面取決於個人的職業道德與素養。另一方面或許更在於社會是否營造起對抗法行為普遍輿論撻伐、依法嚴懲的零容忍氛圍。
如果社會輿論一邊倒偏袒抗法者,如果抗法不了了之成了常態,警察們自然難以感受到應有職業尊嚴和職業保障,通過“自力救濟”暴力回擊的可能性或許就將大一些。同樣,如果執法者不再為同行的暴力執法找借口和理由,而是學會並用好合理的執法暴力,暴力執法當然也將少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