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網評﹕樹欲靜風不止與中美修氏陷阱
作者 陶文慶(文磬) 江蘇南京 教育工作者
現在的國際態勢,確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有“風”、有勢能,欲將中美捲入“修昔底德陷阱”。這個“修氏陷阱”,不是誰不願意就能輕易避免掉進去的。在中國現今若干戰略考量中,最大的之一應該有:盡最大努力避免捲入“修昔底德陷阱”。因為現代條件下的強強競爭,導致的是兩敗俱傷乃至各方都同歸於盡!而面對這種掉進陷阱、被捲入漩渦的可能性,我們或許應該:做強,持重,止風,顯靜;示“中國不稱霸”,說“命運共同體”;同時,對內也須宣導到位,統一認識,防止對外關係上的“左”和右。中國應該在努力做大做強的同時,以“等量、等強相持、靜對”展現誠意,足顯堅強意志,同時凸顯自尊與互相尊重。而作為萬不得已的底線,也須準備萬一捲入漩渦,也能在“多損俱傷”之中爭取“皆弱不盡”。
一、“樹欲靜而風不止”,有“風”、有勢能,要將中美捲入“修昔底德陷阱”
近日看到BBC中文網有文《再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較量 必有一戰?》,文中指出:看500年歷史,有16次國家崛起撼動主宰強權的例子,其中12次符合"修昔底德陷阱"模式,競爭結果都導致了戰爭,但還有4次最後並沒有發生戰爭,避開了"修昔底德陷阱"。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存在的統治霸權競爭時,雙方都面臨類似公元前5世紀雅典崛起引起陸地霸主斯巴達警惕的局面,現有霸主面對崛起強權的挑戰多以戰爭告終。雅典同斯巴達經過長達30年的戰爭後均走向滅亡。
該文回顧了避開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四個案例:
第一次,是15世紀晚期葡萄牙同西班牙的競爭。在15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葡萄牙率先探索世界並且展開國際貿易,葡萄牙實力崛起令其傳統的對手和鄰國西班牙卡斯提利亞王朝不安。到十五世紀末開始振興的西班牙開始挑戰葡萄牙主宰地位,西葡兩國走到了戰爭邊緣。但在教皇亞歷山大6世的調解下,兩國在1494年於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小鎮托爾德西利亞斯就瓜分新世界達成了協議,避免了戰爭。15世紀世界尚未進入民族國家階段,主權國家疆界尚未布滿全球,尚有"新世界"可以瓜分,因此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西,葡這兩個航海強國避免了殊死爭鬥。
第二次,是20世紀初英國同美國的競爭。美國經濟實力在19世紀末超過了大英帝國,當時美國艦隊已經具有了能夠挑戰英帝國皇家海軍的潛力。當美國開始在西半球建立主宰地位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對付其更直接的威脅和挑戰,因此容忍了美國這個前殖民地的崛起。英國讓步避免了同美國迎頭相撞,也使得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主宰地位。這也為後來兩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結盟以及後來的"英美特殊關係"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