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1日電/經過近20年的發展,網絡文學到了可以提出其“中華性”的時候了。
為什麼這麼認為?這要從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綜合來講。可以說,網絡文學既是一種根植於當代改革實踐和中國民間及傳統文化的創作混生體,也是越來越強烈地反映著全球化語境下中華主體性確立的敏感區。
時代的勢能,給了這個伴隨新媒介崛起的草根事物成長契機。而這恰恰由於它既是世界的又是本土的,既是傳統的又是時髦的,既是大眾的又是部落化的,既是發達的又是發展中的,既是作品又是產品,既是它自身又是輻射文化產業鏈的IP(知識產權)。它在集中體現全球化和“互聯網+”所有特質的同時,源源不斷地呈現出沉澱於廣大網絡作者、讀者的中華文化基因。而且,3.53億人次規模的網文讀者以及影視、動漫改編的用戶群體,開始不簡單滿足於早期普遍認定的娛樂(“爽文”)訴求表達,而選擇在閱讀、體驗中尋找生活參照、精神動力、價值關懷和家國情懷。
也許,仍然有半數以上的作品在快感模式中滿足低水平重複的慣性,但已經不難看到,借由脫穎而出且廣受歡迎的精品之作,網文世界正呈現出作者與讀者共同成長、建設想象共同體、再造中華價值系統、確立國家民族認同的趨勢。無論歷史文、幻想文還是軍事文、都市文,都有“我是中國人,我在世界中如何建立自己及其身份”的表達。這種表達可以理解為處於全球地理中的“我”反觀自照的文化心理自覺,即越是國際化越有中華意識,也可以理解為隨著中華崛起的外部環境變化,一些精英的網文作者、讀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網絡文學“中華性”的建構之中,試圖用講故事的方式闡釋他們對中華歷史、人生哲學等的理解。
當一種大眾文藝載體成為時代的強勢,引發各階層的廣泛關注後,勢必帶來“文脈與國脈相連,文運與國運相牽”的社會性、政治性、歷史性賦格。固然,商業規律依然左右著平台運營、作品創作等諸多特點,但只要作者能夠平衡其中的關係,並不斷提升創造性轉化的本領,剩下的關鍵就是如何通過大眾的文學敘事機制完成合理合法的“中華性”網絡文學經典。近20年,網絡文學代表作家的一些有效努力和顯著流變,讓我們對這一點更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