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9月24日,“靜悄悄”的德國大選終於拉開帷幕,已執政12年之久的總理默克爾成功衛冕,她以雙手交叉的標誌性動作接受著各方朝賀,笑容裡有欣慰,或許也摻雜些許苦澀。
永遠的默克爾
德國人對默克爾情有獨鐘,大選當晚計票結果顯示,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以32.9%的支持率大幅領先社民黨(20.8%),坐穩聯邦議會第一把交椅,贏得優先組閣權,黨主席默克爾本人也將依照慣例第四度擔任聯邦總理,把脈德國未來四年走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默克爾2005年首次當選總理,期間雖經歷金融危機,但德國始終是歐洲經濟的引擎,近年來始終保持1.5%-1.8%的中幅增速,在歐盟內一枝獨秀。12年內,失業率由11.6%一路跌至5.7%,基本實現充分就業。
此外,“德國製造”在全球範圍內高歌猛進,無論和誰做貿易,幾乎都是德國順差且數額巨大、增幅驚人。
2009年,默克爾開啟第二任期時,德國貿易順差為1389億歐元,短短七年間幾乎翻倍,2016年攀升至2529億歐元。財政連年盈餘,2016年高達237億歐元,占國民總產值0.8%,為20國集團中僅有的二個盈餘國之一(另一個是韓國,占比0.3%)。德國老百姓錢包鼓鼓,自然對大管家默嬸滿意度倍增。
二、外交作為順應民眾期待。德國國家實力上升帶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德國人在腰包鼓了的同時信心亦大增,加之近年來,國際危機頻繁、“黑天鵝”頻出,一定程度上亦將“扭扭捏捏”的德國人由幕後推向台前。默克爾政府準確把握民眾心態變化及大國實力等變化帶來的全新定位,在第三任期伊始開展新一輪戰略規劃,一改傳統的低調作風,倡導積極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