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重演 《游春圖》少人問津
其實,每一位觀眾登上午門,靠近《千里江山圖》前,會先被引入西雁翅樓。這裡有迄今為止傳世最早的獨立山水畫——《游春圖》坐鎮,卻依然人氣兒不足。
《游春圖》是隋代畫家展子虔的作品。畫面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制成的石青、石綠顔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築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當年,收藏大家張伯駒賣掉了自己的一所宅院,又央夫人變賣首飾一件,凑足黃金220兩,才從琉璃廠購得這幅畫。1956年,張伯駒及夫人更是出於愛國之公心,將《游春圖》在內的8件精品無償捐贈給國家。國家欲重金獎勵,張伯駒斷然不取分文,並表示“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將國寶交予國家永久收藏,代代流傳,實為平生最可欣慰之事”。
然而,這幅“有故事”的名畫前卻沒有多少人駐足。
這一幕,《千里江山圖》在四年前同樣遭遇過。那時在故宮武英殿展出時,《千里江山圖》同《游春圖》一樣,也是冷冷清清,鮮有人問津。
吸引人的是畫,更是“營銷”
“排隊很正常。”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直言,“一方面這幾年觀眾的文化素養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宣傳做得到位。”
據了解,《千里江山圖》展出前就做了廣泛宣傳,甚至在布展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帶著媒體記者提前踩點。
“排隊參觀,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兒。”一位博物館從業人員說,“總比沒人看強。最近幾年故宮對於展覽的策劃值得很多博物館學習借鑒,大多數參觀者不是學美術或者文博專業的,看‘熱鬧’的多過看門道的,而吸引人走進來需要靠有效的‘營銷’。博物館不能再停留在有好東西不怕沒人來的狀態了。”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國彬也認為“排隊觀展”是一個好現象。“去看展的人有三類,專業人士可能不到1%,他們主要是看真跡的筆法,畢竟印刷品的色彩還原度跟真跡會有差異。還有一類是純遊客,看到有人排隊就跟著一起排,隊越長參與度越高。還有一大類是愛好者,尤其是大量北京人專門奔著看畫來的。最近幾年,這類人數量增長較快,一方面因為宣傳到位了,一方面是大家生活安逸,才更有雅興去欣賞藝術。”同時,他認為類似的現象也可以敦促博物館提升接待能力。
採訪過程中,至少四位專家將《千里江山圖》和《游春圖》的遭遇歸結為“美育缺失”。一位專家直言:“中小學都會開設美術課,美術課本上就介紹過《游春圖》,但知曉率依然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育的功利化,與考試關係不大,雖然上了課本但還是不為人們熟知。”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因為前期的策劃和宣傳,引發了人們對這幅畫的熱情。而通過辦一個展覽,能夠讓觀眾記住一兩件展品,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同時,故宮也將陸續策劃和舉辦更多展覽,讓庫房裡的文物“活”起來。他呼籲觀眾參觀此類展覽不要盲目排隊,把注意力都集中於某件單幅展品,而忽視了其它那些同樣難得一見的書畫珍品。
|